海南话是新加坡华社五大方言之一。

本地海南人主要来自现今中国海南岛的琼山、文昌、琼东、万宁、乐会等地。根据历年新加坡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云惟利等语言学者的研究,海南人口的比例从1881年的9.6%,到2020年的6.1%,呈减少的趋势。截至2020年,本地计有18.3万海南人。1

海南话属于闽南语系的其中一支。由于来源不同,海南话内部也有分歧。根据口音差别,可以分为文昌话、琼海话、海口话、万宁话等。其中,文昌话最有代表性,也是本地华语电台播报琼语方言新闻使用的主要播报语言。

语音

本地海南话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18个,韵母47个,声调8个。其中,声母的发音较有特点,例如:有双唇擦音声母[Փ],即闽南话、潮州话的部分双唇音声母字,海南话说成双唇擦音[Փ]声母,例字如“拍、品”;有紧喉浊音声母[Ɂb、Ɂd],如“布、饭”等字念[Ɂb]声母,“刀、豆”等字念[Ɂd]声母。这两个语音特点与闽南话、潮州话很不同。不过,字音分两类系统:白话音与文读音,这一特点又跟闽南话、潮州话相一致。以本地几个常见姓氏为例:

  • 张,白话音[tiou],罗马字拼写为Teo,文读音为[ʨiaŋ];
  • 黄,白话音[uei],罗马字拼写为Wee,文读音为[uaŋ];
  • 陈,白话音[ɕiɛn],罗马字拼写为Sian或者Sin,文读音为[tan]。

其中,白话音通行于日常用语,而文读音主要用于讲说姓名、成语、诗词、古文等语境。

除此而外,海南话还有不少训读字。所谓训读字,指的是一种文字借用现象,即:借用同义字的字音来读该方言词,久而久之,该字音相对固定下来。训读音对于训读字来说,实际是一种误读。当地人使用汉字记录、标记词语的时候,所使用的汉字,是暂时地借用同义字的意义、而不借用同义字的读音。这个汉字就被称作训读字。整个闽语系统里,训读字都比较多。海南话常见的训读字有:首[xau](头);黑[ou](乌)、高[kuai](悬)、脚[xa](骹)等。

词汇和语法

海南话的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由于新加坡的海南人早期多受雇于欧籍人士(俗称打洋工),还有不少从事饮食业,因此海南话食品类的词语,有的多是英语音译词。比如,苹果叫阿布(apple),厨师叫库克(cooker)。语法方面,跟闽南话、潮州话基本一致,不过,副词“先”的位置跟其他方言不同,例如说“你先去”,而不说“你去先”。只是近些年来,受其他方言影响,也说“你去过先”。

新加坡的海南街旧貌,20世纪早期。海南街为本地海南人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从“琼州”到“海南”

根据海南人的口述,海南岛的海南人主要是从潮州地区迁入的。语言学家云惟利讨论海南话跟闽南话、潮汕话的远近时,作了如下的论述:“闽南、潮汕、海南三地方的方言各有特色,而又一线相连……其中,潮汕方言是中途站,跟在两头的闽南和海南方言都像近似,而闽南和海南方言之间便自然差别稍大了。”2因此,海南话跟闽南话、潮州话并无法直接通话,所幸的是闽南话、潮州话乃是本地主要方言,海南人很多会听说闽南话、潮州话,弥补了方言间的鸿沟。

目前,老一代海南人还会说海南话,年轻一代则大多不会说。据此,海南文史工作者陈垂良等判断,跟闽南话、潮州话相比较,海南话消失的速度最快。一方面,这与国家语言政策、双语教育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跟海南社群的人口数量少、母语意识淡薄等有直接关系。

早年的海南人,自称琼州人。琼字,是海南人突出的标记性汉字,很多词语由“琼”字构成,例如:琼籍、琼乡、琼语、我琼、琼联会等。自1988年4月,中国中央政府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的建制,升格海南岛为海南省之后,本地的有关民间机构,也相应地把琼州改为海南,“海南”一词逐渐替代了“琼”字的部分功能。

为了保留海南文化、琼州文化,本地海南人组成的多个民间团体,如海南会馆、琼州天后宫、海南陈氏公会等,时常举办海南方言会话班、海南方言歌谣班,以及海南歌谣吟唱表演。多年来,也有部分海南籍的新生儿父母,会想方设法打听新生儿姓名的海南话发音、读音,力图借此传承海南文化的信息。

 

编按:本文的写作,得到本地海南文史工作者陈垂良先生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