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语剧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低谷走出以后,正逢国家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以及政府开始启动文化与艺术发展规划的时期。本地华语戏剧创作与演出,便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间出现了以郭宝崑(1939-2002)为领军人物,以实践剧场为代表的繁荣景观。

郭宝崑及其创立的实践剧场不但给新加坡华语剧场带来了一大批具有本地色彩的剧作与演出,也培养了一群本地华语戏剧的新生代人才。这批新生代中的吴文德与谢燊杰分别在1990年及2012年创立了“TOY肥料厂戏剧团”(后改称“TOY肥料厂制作”)与“九年剧场”(徐山淇为联合创办人)。这两个剧团延续至今,成为经年活跃在本地华语剧坛“立足创新,独具特色”的代表性剧场。

TOY肥料厂

1990年7月,刚结束在实践剧场演出《老九》的吴文德,与另外一批学生一起建立了“TOY肥料厂戏剧团”(简称“TOY肥料厂”),并上演了《彩虹上的公牛》。

作为新加坡主要的全职戏剧团体之一,TOY肥料厂旨在创作多类别及华英双语的表演艺术作品,志在不断更新并改变新加坡的艺术风貌与界域。1从成立以来至2023年的30多年中,其已创作并上演了将近90部各类题材与风格的剧作。作为新加坡剧坛为数不多的双语剧团之一,TOY肥料厂常年分别用华语或英语创作并上演原创剧目,如《海镜》(2003/2017),2也用华语搬演海内外华语舞台精品,如《我和春天有个约会》(1995/1999)、《南海十三郎》(2003)等。在华语剧场中,它的主要演艺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舞台形塑本地表演艺术家

《剃头刀》是TOY肥料厂的镇团精品,由其艺术总监吴文德编剧并导演,于1994年在莱佛士酒店光华剧院首演,并于同年受邀参加埃及开罗的“国际实验戏剧艺术节”。多语言剧《剃头刀》以剧作者母亲为雏形,反映了1960年代新加坡“新赛凤”福建戏班名伶“剃头刀”温亚签成名的曲折经历。3该舞台剧在新加坡多次重演(2000/2007/2015),也曾受邀在中国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演出(2002)。《剃头刀》后于2020年被改编成13集英语电视剧,也另配音华语播出。由于该电视剧获得不错回响,本地电视台在2023年推出第二季。

TOY肥料厂出品的另外两部舞台剧也演绎类似题材。独角戏《白言》(2010/2015)描述了本地舞台及影视表演艺术家白言(1929-2019)颠沛从艺的艰辛。《李大傻》(2007)则首次在舞台上完整地塑造了本地粤语讲古大师李大傻(1913-1989)的艺术形象。

《白言》,TOY肥料厂演出海报,2011年,滨海艺术中心。(TOY肥料厂提供)
《李大傻》,TOY肥料厂演出海报,2007年,戏剧中心。(TOY肥料厂提供)

创意编演华语文学及其舞台经典

多年来,对华文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文本改编,赋予独特创新的舞台诠释,也是TOY肥料厂另辟蹊径的做法之一。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蟹宴”情节的《咏蟹花》为2009年新加坡艺术节的委约作品,由吴文德编剧并导演。该剧描写了五名身处深宅大院的女子,在准备蟹宴祝贺父亲60大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碰撞与冲突。4该剧于2012年和2022年又在新加坡被再次搬上舞台。

同样,《竹林七贤》(2020)5以及《南柯一梦》亦都延续着这种独特的剧作与演艺实验。由新加坡国际艺术节连续三年委约的《南柯一梦》(三联剧)由《入梦》(2018)、《如梦》(2019)以及《辱梦》(2020)所组成。6

原创及改编华语音乐剧

此外,TOY肥料厂还致力于华语音乐剧的演出。除了根据台湾电影《搭错车》改编的同名音乐剧(2013/2014)之外,其还创作并演出反映新加坡本地生活的华语音乐剧《雨季》(2010/2015)和《唯一》(2014),以及改编自同名电影、展现本地歌台文化的音乐剧《881》(2011),奠定了其独特别致的音乐剧创作与演艺风格。

九年剧场

九年剧场于2012年创立,联合创办人谢燊杰曾是实践剧场全职演员及TOY肥料厂副艺术总监。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新加坡华语剧团,九年剧场“以华族文化为根基,却不以华族文化为中心”,而是致力打造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剧团。[7]故其演出集中致力于对经典作品的重释。自成立伊始,其便用华语推出了诸多海内外戏剧宝库中的经典剧作,如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1928-2016)的《谁怕吴尔芙?》(2012)、瑞吉诺·罗斯(1920-2002)的《十二怒汉》(2013)以及法国剧作家雅丝米娜·雷扎的《艺术》(2014),此三部作品皆由华艺节连续三年委约制作。

此外,九年剧场还系列地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各种风格的代表性舞台精品,包括世界现代戏剧之父、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的《人民公敌》(2014)、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莫里哀(1673-1817)的《伪君子》(2015)、俄罗斯现实主义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的《底层》(2015)、日本剧作家野田秀树的《赤鬼》(2016)、台湾剧作家赖声川的《红色的天空》(2016)、俄罗斯剧作家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德的《青春禁忌游戏》(2019)、以及用华语演出改编自美国剧作家艾·格尼《情书》的香港粤语版《情信》(2019)。

九年剧场对于世界戏剧经典的重新诠释,有时也特别体现在对其演出剧作的华语译名刻意别样的表达上,如使用“戏中戏”元素改编自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李尔王》的《李尔亡》(2018)、改编自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朱丽小姐》的《茱莉小/解》(2018)、改写并颠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小说原著《变形记》的《咔嚓卡夫卡》(2018)、或以主角男变女的方式改编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名著《浮士德》的《浮世/德》(2019),以及改编自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王命》(2020)等。

除了对世界戏剧经典的改编与编篡,九年剧场还分别用粤语及潮语演绎本地华语经典《单日不可停车》与《棺材太大洞太小》(《两方各言》,2017),也将本地英语剧场作者哈里斯·沙玛的《本质上快乐》(2017)翻译成华语并搬上舞台。2017年,作为首创,九年剧场将本地作家英培安(1947-2021)的长篇小说《画室》改编成同名话剧,并搬上了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

《画室》,九年剧场演出海报,2017年,维多利亚剧场。(九年剧场提供)

2019年以来,九年剧场也注重发展其自创剧目,如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第一舰队》(2019)和《让世界触电》(2021),以及原创作品《你我之间》(2022)、特殊场域表演《山的迎面风》(2022)和双人话剧《纪念日,再见》(2022)等。

九年剧场常和海外剧团合作并参加国际戏剧节,除了上述的《谁怕吴尔芙?》(第24届澳门艺术节),还有在2021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上与美国SITI剧团联合制作俄罗斯作家契柯夫(1860-1904)的《三姐妹》。2023年,其又与台湾兴传奇青年剧场联手,打造科幻寓言剧《八仙变数》。

独特的编剧与表演训练项目

TOY肥料厂与九年剧场的艺术特色也分别体现在各自创设的编剧与表演训练项目中。

“制造物”是TOY肥料厂于2017年设立的编剧孵化项目。TOY肥料厂的艺术总监们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并发展编剧学员的创意思路,学员的构思创作最终通过“现时搬演@17”的框架在剧团的驻地排练场试演。剧团在此成功的基础上,又于2019年进行了另一轮尝试,帮助本地新晋编剧将作品搬上舞台。

自创立伊始,九年剧场便一直奉行“训练达至创造”的信念,并将“铃木演员训练法”与“视点方法”作为演员训练和舞台创作的基础。82014年至2021年期间,其还设立了自己的“九年剧场演员团队”,以此来展示通过演员团队模式来进行自主创作的独特优势,此为当时新加坡剧坛之独创。

由此,TOY肥料厂与九年剧场在本地剧坛先后奠定了各自“立足创新,独具特色”的华语演剧演艺的醒目地位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