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至1981年间,南洋大学(南大)诗社社员开始了以新诗入曲的“诗乐”创作运动。诗社社员创作新诗并将之谱成曲,以诗入乐,创造了本地华语歌曲其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有人认为,“诗乐”比1982年定名的“新谣”更早出现,可称它作新谣的先声。

第一首诗乐创作,名为《故事》,是张泛(原名张振源)和潘正镭首次的合作。张泛曾回溯这首歌的创作始末:1978年某个艳阳天,南大文学院讲堂,历史讲师讲述“安史之乱”之时,他“乐瘾”大发,问邻座同学潘正镭要了一首即兴诗,并当下谱成歌。下课后,张泛就即兴演唱最新创作。这成了诗乐的第一个篇章。1

诗乐作品《故事》,潘正镭作词、张泛作曲。《梦回云南园——诗乐行吟》大汇演,2014年。
诗乐作品《故事》

现场发表 引起回响

同年8月,南大诗社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举办诗展,一连发表及演唱了10首诗乐作品。同年12月,南大文学院讲堂举办另一场诗乐发表会,南大诗社发表了17首作品。作品主要以描绘和抒发南大生情怀为基调,如《挥手》《屋外》《湖畔》,引起校内广大回响。

诗乐作品《挥手》,刘双慧作词、张泛作曲。
诗乐作品《挥手》

1980年,南大与新加坡大学合并。南大诗社社员,虽然多已毕业,仍有推广诗乐的热忱。他们借用新加坡青年协会的名义,于1980年2月举办了第一场诗乐售票演唱会: “二月草绿”诗乐演唱会。同年,南大诗社顾问杨松年集合许多年轻些作者,成立本地首个以社区为基地的文艺团体:阿裕尼文艺创作与翻译学会。1981年4月,阿裕尼文艺创作与翻译学会举办“四月风——诗乐民谣演唱会”。为了扩大交流,除了诗乐歌手,工委会也邀请了由马国文化人陈徽崇(1947-2008)领导的马来西亚百啭合唱团参与,也邀请了当时广受欢迎的台湾校园民歌运动先锋歌手杨祖珺及吴楚楚同台。三地音乐人在珊顿道发展银行礼堂舞台上,共演唱了23首以诗谱成的歌,为本地深具意义的一次文化交流。

1982年2月,阿裕尼文艺创作与翻译学会在新加坡大会堂筹办“面对我们的文学史——新马华文文学史展”。这以后,随着诗乐创作者离开校园、步入社会,诗乐活动不再频繁。诗乐创作者当中,不少依然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如加入报社、出版业或执教鞭等。

沉静数年后,1988年7月,阿裕尼文艺创作与翻译学会举办“七月流火”诗乐发表会。这也是最后一次的诗乐发表会。诗乐创作者将“七月流火”演唱会的曲目灌录成辑,出版卡带。有意思的是,参与专辑演唱的歌手,除了诗乐的中坚分子,还包括新谣成员木子、毛郁等,及《斗歌竞艺》冠军歌手叶佩芬。

诗乐与新谣的交集

许多新谣创作者及歌手曾表示未接触过诗乐。然而,回溯诗乐和新谣的发展历程,确实有千丝万缕的交错。因此,有些人将诗乐称之为新谣的“前身”或“先声”。

前面提到诗乐《七月流火》专辑有新谣成员参与,新谣创作中,也有以诗谱曲的作品,如《我读过了他的酒窝》(周策纵诗,梁文福曲)、《梦湖》(沈婉卿诗,巫启贤曲)等。1981年7月,在诗乐成员周维介的号召下,国家初级学院举办第一届自创歌曲发表会。该校同学在这场活动中发表了自己的创作,颜黎明(1963-2018)演唱其中一首《如何对你说》。此曲被本地电视剧《小飞鱼》选为该剧的插曲,由本地歌手邓妙华翻唱,成为新谣代表作之一。

新谣专辑的出版,也受到诗乐成员的协助与支持,如出版于1984年的第一张新谣专辑《明天21》就得到张泛的资助。

2023年5月,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华彩2023”呈现TOY肥料厂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告诉阳光》,引用多首诗乐作品,叙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不同阶段的南洋大学的故事。《告诉阳光》也是诗乐成员潘正镭出版于1982年的第一本诗集。

无论诗乐是否可视为新谣的“先声”,这两股以校园为土壤的华语歌曲创作风气,是新加坡音乐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章节。

“华彩2023”TOY肥料厂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告诉阳光》表演手册封面。(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提供)
潘正镭,《告诉阳光》,1982年。(阿裕尼文艺创作与翻译学会提供)

 

编按:本文的写作,得到周维介先生的指正,特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