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艺术剧场是本地历史最悠久且活跃至今的华语剧场。其诞生于新马两地反殖及争取独立运动高涨的1950年代。一批受华文教育、在中学时期曾经参加学生演剧的青年,由王秋田(1905-1990)、刘仁心(1924-2002)、郑民威(1926-2000)、刘怀恩(生卒年不详)、潘明智(1929-2003)、吴诸福(生卒年不详)、蔡国华(1926-卒年不详)等起草章程,于1955年4月16日成功注册成立艺术剧场。在英国殖民地时期,要成立一个华语剧场实属不易,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只能用“Singapore Amateur Players”的英语名字,得以注册成功。1

《日出》:开本地华语剧场舞台专业化演剧风气之先

作为一个以演出华语话剧为主的艺术团体,艺术剧场即在同年11月,隆重首演了其排练了近一年的《日出》。由此便宣示了这批话剧爱好者的艺术追求与文化定位:因为这是新加坡艺术剧场的建团演出,其“演出中,演员、布景、灯光、服装各方面,都有超水准表现,首度出击,便已贏得广大的注目,支持与肯定”。21960年,艺术剧场被委任为人民协会的团体会员之一。1961年,艺术剧场应文化部邀约以会员林晨(1919-2004)的作品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文化节。

艺术剧场创团后的第一个演出《日出》剧照,1955年。(新加坡艺术剧场提供)

艺术剧场在成立的首15年所表现出的三大特点是:1)演出频密;2)表演及导演(人才)资源稳定,3)现实主义演剧风格鲜明。在成立的首八年(1955-1962)内,其推出的话剧、舞蹈演出,频密之高,为当时剧团之最。其演出剧目包括了海外华语话剧原创经典,如曹禺(1910-1996)的《日出》(1955)、《雷雨》(1957)、《家》(1959);夏衍(1900-1995)的《上海屋檐下》(1956)、《芳草天涯》(1959);吴祖光(1917-2003)的《林冲夜奔》(1961);于伶(1907-1997)的《女子公寓》(1961);黄佐临(1906-1994)的《梁上君子》(1962)等。此外,还有西方名剧的华语版,如,果戈里(1809-1952)的《巡按使》(1957)、改编自(俄国)高尔基(1868-1936)的《夜店》(1958),以及(法国)勒内·福舒瓦(1882-1962)的《油漆未干》(1962)等。

艺术剧场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的导演,如王秋田(1905-1990)、林晨、刘仁心、吴敬钿(1926-1985)、郑民威、黄天能(1926-1990年代末)等。也有不少在学生时代便开始活跃于舞台的演员3,如白淑銮、高金凤(1926-2013)、陈炳文、冯乃尧、梁宝柱(1931-2009)、陈有操、李娜娜(1933-1989)、曾盼盼、陈国首、梁巧珍等。艺术剧场遵循现实主义的演剧美学原则,追求以精致的舞台艺术来揭示生活本质的真实。

1966年至1976年间,艺术剧场继续其现实主义的演剧风格,用华语搬演了世界各地各个时期剧作家的各类剧目,如王尔德(1854-1900)的《少奶奶的扇子》(1966)、曹禺的《北京人》(1966)、易卜生(1828-1906)的《娜拉》(1967)、陈白尘(1908-1994)的《升官图》(1968)等经典之作。

演员训练班、舞蹈组、声乐组

1968年,艺术剧场举办的演员训练班为其增添了新生力量,演出了精彩的独幕剧如《香格里拉小姐》(1968)、《禁止小便》(1967)、《一个苹果一个世界》(1971)、《梁上君子》(1977)等。

1970年代,艺术剧场的会员曾达至百多位。当时由梁巧珍和吴南菊分别领导的舞蹈组和声乐组,也先后组织了《歌·舞·剧晚会》(1972)、《“江河在奔流”音乐舞蹈晚会》(1972)、《十月欢唱晚会》(1974)、《文艺晚会》(1978),皆都延续了1960年《音乐诗歌舞蹈晚会》和1962年《文艺晚会》的创作精神。1966年至1976间的10年里,艺术剧场也先后呈献了集体原创剧目如《蛆虫》(1973)、《阿添叔》(1974)、《秘书梦》(1978)、《惊梦》(1978)和《赌》(1978)。1973年,艺术剧场建团18年之际,首次集体创作了本土戏剧《第二次奔》,并同时出版了演出特刊。

《第二次奔》演出剧照,1973年。(新加坡艺术剧场提供)
《第二次奔》演出特刊,1973年。(新加坡艺术剧场提供)

在接下来的1979年至1994年的15年里,艺术剧场继续在多个艺术领域开拓,并曾以大戏《阖第光临》(1979)、《金鱼缸边》(1981)、《不速客》(1982)、《真相》(1983)、《燕飞翔》(1984)和《一念之差》(1986)参加了当时文化部主办的戏剧节。这段时期,艺术剧场演出的重要剧目还有:《公众舆论》(1983)、《安娣》(1985)、《结婚》(1988)、《乱世佳人》(1990),以及和职总戏剧团联合演出的《今夜钟声响亮》(1991)。

相声短剧

1982年至1985年间,艺术剧场连续四年参加电台主办的相声短剧晚会,演出了不少郑健源创作的相声作品。之后,相声及短剧的专场演出不断。其中包括1991年,由中国相声名家郝爱民担任艺术指导的的《笑口常开相声晚会》以及1999年的相声剧《狮城笑谈》等原创相声剧目,皆堪称本地相声演出佳作。艺术剧场在1980、1990年代的相声演出,和1991年推出的华、英语短剧晚会,是这段时期的重要成果。

1986年,从1971年就加入艺术剧场的许崇正正式接过了剧场的领导棒子。艺术剧场也延续了开班授课的传统,主办了声乐、舞蹈、戏剧表演、相声等训练班。自1992年开始,艺术剧场派遣教师到学校授课,推动校园戏剧。

儿童剧

1995年是新加坡艺术剧场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新加坡艺术剧场正式注册为非盈利专业剧团,同时也将其英文名字正名为“Arts Theatre of Singapore Ltd”。4艺术剧场接着便开办儿童演艺班、语言班、音乐班、舞蹈班,并成立小雨点少儿艺术团。之后又与贵州小花少儿艺术团合作演出,并开始专事儿童剧演艺。很快,新加坡艺术剧场就以儿童歌舞剧《花仙子》(1996)、《小白兔》(1996)、《丑小鸭》(1998)等,确立了其在本地华语剧场儿童剧演艺的主导地位。

1998年,艺术剧场启动了其年度的“全国学生戏剧小品比赛”,鼓励并组织各学校学生自创小品,也同时举办“全国学生戏剧创意营”,且连续举办直至2004年。自此该华语戏剧(小品)创作演出比赛便被正式纳入教育部举办的“(青年节)全国(华语)戏剧比赛”,成为新加坡华语剧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长期以来,艺术剧场通过搬演、改编与原创,保留了十多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儿童剧轮换演出剧目,其中包括《金银岛》(2015)、《小蝌蚪找妈妈》(2016)、《小王子》(2019)、成语故事系列如《守株待兔》(2016)、《南柯一梦》(2017)、《西游记》系列、寓言剧《东郭先生》(2016)等。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原创剧目,如《和书一起飞》(2018)、《我们的家园》(2019)、《环保小天使》(2019)等。

新加坡艺术剧场也是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戏剧系学生的常年实习基地,也是其历届毕业生的常年且最大的业界雇主。目前由南艺戏剧系首届毕业生艾家琪担任艺术总监的新加坡艺术剧场,活跃于本地中小学校的校园礼堂、维多利亚剧院、戏剧中心、月眠艺术中心、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中国文化中心、佳伟剧场,以及各个民众俱乐部等,其常年均演出各类剧目达50多场,面向多达2万观众,培养了本地几代华语剧场的观剧社群。在冠病疫情期间,艺术剧场也坚持在网上为学校进行直播演出达30多场。同时,艺术剧场的儿童剧,也多次代表新加坡受邀出访,足迹遍及中国、日本与泰国。新加坡艺术剧场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已成为新加坡华语剧场主流业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雨路上五十年:新加坡艺术剧场》,2005年。
《风雨路上五十年:新加坡艺术剧场》

新加坡艺术剧场六十五周年纪念特辑,2020年。
新加坡艺术剧场六十五周年纪念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