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音乐家:莫泽熙
莫泽熙(1935-2009),原籍中国海南,于1939年随母亲移居新加坡。
莫泽熙1957年毕业于中正中学高中部,1964年入读南洋大学。就学期间,本来对无线电有浓厚兴趣的他,偶然听到了中国小提琴家马思聪(1912-1987)演奏的《思乡曲》,深受感动。本来就对民乐感兴趣的他,继而投向音乐。1由于家庭经济环境并不优渥,莫泽熙一开始只能靠自己摸索、自学。直到后来得到钢琴教育家谢佩贞(冯国祯2夫人,1910-1999)的指导,情况才有了转机。
1959年,莫泽熙受邀指挥爱同/崇福校友会联合民乐队3,其指挥才能广获认可。原以汉乐和潮乐为主的民间社团音乐社——陶融儒乐社,也邀请他担任其民乐队的指挥。经过三年的努力,莫泽熙把陶融民乐队训练成一支在当年算是高水平的民乐队,并成功演出《浔阳夜月》以及《欢度新春》两首民乐大合奏。
加入康乐音乐研究会
1963年,莫泽熙带领了大部分陶融民乐队队员加入康乐音乐研究会。康乐音乐研究会民乐队也因而成为拥有41位队员的中大型民乐队。同年,康乐音乐研究会与南洋大学合唱团,举办了为南洋大学筹款的音乐晚会,晚会上莫泽熙成功指挥演出《东海渔歌》以及《青年钢琴协奏曲》等难度较高的大型民乐曲,获得好评。这除了显示新加坡民乐水平的提升,也是莫泽熙音乐生涯中的一个高点。
一谱难求的时代,早期新加坡的音乐人往往得靠自身的听音练耳训练——靠听音把音乐从唱片上记录下来——不断摸索自学,方能寻得突破。在种种先天限制,莫泽熙的音乐追求更具时代意义。
除了民乐记谱以外,莫泽熙以指挥演出为主,并没有创作民乐作品。他的歌曲作品,较为大家熟知,包括至今流传不衰,已成为一代经典的《胶林,我们的母亲》(1956)、反映渔家困苦的短篇歌剧《渔家之歌》(1958)以及工会组织统一运动歌曲的《统一工运》(1959)。
除了音乐人,莫泽熙也是本地著名的盆栽大师、盆景艺术家,曾任新加坡盆景协会(今新加坡盆景与赏石协会)会长。
1 | 参见:杜青编,《胶林我们的母亲:一个音乐家艰难的学习路程》,页7,49。 |
2 | 冯国祯(1907-1951)生前是英文《虎报》编辑主任,他于1951年1月13日跟随载报飞机前往槟城,续程往哥打峇鲁时,因飞机失事罹难。 |
3 | “民乐”是“华乐”早年的叫法。 |
杜青编,《胶林我们的母亲:一个音乐家艰难的学习路程》。新加坡:八方文化,2009。 | |
莫壮泽编,《水梅:莫泽熙盆景》。新加坡:八方文化,2020。《南大合唱团暨康乐音乐研究会为南洋大学筹募基金音乐晚会》,1963。 | |
《南大合唱团暨康乐音乐研究会为南洋大学筹募基金音乐晚会》,1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