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一般让人联想到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的传说。其实,这个日子蕴含了传统社会的妇女向织女(天帝的第七个女儿)祈求心灵手巧的愿望,因此亦称为乞巧节。1930年代至70年代的新加坡,七夕节庆典风行于本地广东社群,各籍贯人士也会参与共襄盛举。本地的广东社群也将之命为七姐诞,庆祝活动称为银河会,也称七姐会。
银河会
中国宋朝年间,在汴梁(开封)有持续整个星期的七夕庆典,1广东地区的七夕庆祝仪式从宋朝至清朝一直盛况不衰。2民国初年的广东乡镇,在七夕节这天,未婚妇女会展示手工艺品,并进行收集七姐水、穿针乞巧等习俗。3,下南洋的广东人将七夕的习俗带到本地。早年在广东人的聚集地牛车水,七夕节的庆祝会和过年一样热闹。
1950年代,牛车水七夕银河会会员超过1万名,可见其组织之大、参与者之众。4银河会的参与者及组织者,有下列几种:
- 工厂女工:牛车水的工厂女工主要是“树溶妹”,泛指在树胶厂工作的年轻女子。银河会在会头住家五脚基进行,由各家的家庭主妇协助组织。
- 三水女工(三水婆,“红头巾”):多聚居于豆腐街(现已不存)的三水女工主要从事建筑工作,收入不多,且大部分存款都汇兑回乡。由她们组织的银河会一般规模较小。
- 妈姐(自梳女):银河会是本地妈姐的常年庆典。织女崇尚婚姻自由的精神,或许与妈姐摆脱传统枷锁、自给自足的精神面貌相近,七夕节因而受到重视。
- 会馆:这类银河会的参与者多为会馆会员,其中也包括当家佣的妈姐。跟雇主关系较好的妈姐,也会与雇主一家出席盛会。
- 欢场女子:恭锡路的欢场女子(包括琵琶仔)通常手头宽裕,银河会也办得盛大。她们通常交由妈姐负责组织,庆典的帐棚从街头的东亚餐室搭建到街尾的准提宫。庆典上的手工艺品摆设也多由妈姐原创制作。
- 船厂员工:岌巴船厂员工会在西北门(今直落布兰雅一带)举办银河会。他们办的银河会,通常与中元会一起举行。庆祝会的地点位于现在的声音停车场一带,规模比恭锡街银河会更加盛大,日夜上演多场大戏。5
妈姐的七夕
妈姐们常年积极筹办银河会,也亲手制作手工艺品作为供品。银河会最不可或缺的供品是七姐盆、七姐衣和七姐水。其他常见的供品包括鲜花、水果、海棠粉、花露水、口红、针线、梳子、礼篮、寿包等。一些妈姐也会购买金饰,放在供桌上,仪式结束后,将之转赠于其养女或其他妈姐。
水车路51号二楼的银河会,是本地最早的银河会之一。1970年代初,顺德沙溪黄族同乡会从此处搬离,由一群妈姐入住。从此,每年七月初六至初八,此处门户大开,让公众参观其七夕庆典。七仙女的立体塑像与真人同高,穿戴凤冠和绣着珍珠亮片的彩衣,围绕堂中而坐。刺绣钱包、屏风、折纸作品、花篮,以及根据民间故事制作的泥塑公仔等,都做得精致讨喜。
水车路25号的新加坡沙浦同乡会,其银河会的亮点,是一个塔型的供品:先以纸筒塑造外形,然后将糯米、红豆、绿豆和芝麻一颗颗粘上去。会场也摆设禾秧、麦草和七姐饼,寓意好兆头。
旧节日 新意义
如今,随着城市发展、社区重建,七夕节庆典已较少见。由于文化大革命,七夕节传统在中国一度中断,不过从新加坡回到中国的妇女如妈姐,将七夕节庆典带回原乡,在中国发展出带有新加坡特色的七夕节庆祝活动。在新加坡,复兴此节日的努力也日益积极,除了近年举行的相关研讨会、讲座和音乐会,牛车水自2023年也开始举办七夕乞巧嘉年华,通过系列纷呈的活动,赋予节日新的生命。
1 | 宋朝《岁时广记》记述:“京师人七夕以竹或木或麻秸编而为棚,剪五色彩为层楼,又为仙楼,刻牛女像及仙从等于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纸为仙桥,于其中为牛女仙从列两傍焉。” |
2 | (宋)刘克庄《即事十首其五》,“瓜果跽拳祝,㬋罗扑卖声。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清)陈伯陶《东莞县志》,“七月七暴衣、书。其夜,女儿夜穿针、结彩,为乞巧会。” |
3 |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1922年),“广东”篇,七月初七日,俗传为牛女相会之期,一般待字女郎,联集为乞巧会。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极勾心斗角之妙,初六日陈之庭内,杂以针黹、脂粉、古董、珍玩及生花时果等,罗列满桌,甚有罗列至数十方桌者。邀集亲友,唤招瞽姬(俗称盲妹),作终夜之乐。贫家小户,亦必勉力为之,以应时节。初六夜初更时,焚香燃烛,向空礼叩,曰迎仙。自三鼓以至五鼓,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礼拜后,于暗陬中,持绸丝穿针孔,多有能渡过者,盖取“金针度人”之意。 |
4 | 《南洋商报》1954年8月5日:根据牛车水新纪元酒楼之主事人所称,该楼所接之宴会计约有200席之多,制糕饼供拜七姐者不下20担之多,别家所接者亦不少,由此推测,昨晚庆祝七姐,最低限度有万人以上,尤以牛车水戏院街、大门楼、丹绒百加、恭锡街、西北门一带。粤侨所住之地区,其热闹与“观音会”及“娘妈会”并驾齐驱。 |
5 | 譬如1976年的庆祝会,聘请天鹰粤剧团连演10场大戏,剧目有应节的《天姬大送子》和戏迷深爱的宫帏剧《刘金定斩四门》等,台柱有新马当红的文武生邵振寰和香港花旦尹飞燕。香港红伶如文千岁、红霞女等亦曾参与演出。 |
李国樑,〈消失的传统情人节——本地的七姐诞〉。《联合早报》,2020年8月27日。 | |
李国樑、黄钰清合著,《七夕节:新加坡曾经拥有的神话与现实》。新加坡:Renforest,2012。 | |
储冬爱,《鹊桥七夕——广东乞巧节》。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 |
Tan, Chui Hua. “In Search of the Seven Sisters Festival”. BiblioAsia, Jul–Sep 2018. | |
Wong, Lynn Yuqing. “Ascending the Milky Way: Seven Sisters Festival and the Religious Practices of Cantonese Women in Singapore”. Religions 14/3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