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是新加坡华人重要的文化活动。舞狮表演中,充满节奏感的锣鼓声制造喜庆氛围,舞狮采青,已经成为本地华人重要节庆、文化活动以及公司、商号等新张志庆中不可或缺的表演环节。本地较常见的舞狮为南狮,即广东狮,其表演艺术普遍可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台湾、泰国、越南、欧美国家的华人社区中见到。

相传清末民初,中国南方兵慌马乱,居住在广东省的粤籍人士出洋,前往世界各地谋生。在这波移民浪潮中,广东人把舞南狮的技艺带到新加坡。如今,除了南狮,新加坡仍可见其他传统狮种的表演,包括北狮、海南狮、福建青狮和客家狮。

又称醒狮

南狮也称醒狮,“醒”有觉醒、醒悟的含义。传统狮头分成黄、红、黑三色,分别代表桃园结义的三兄弟刘备、关羽和张飞。近年来,狮头亦多添蓝白色和青色,代表马超和赵云,合称五虎将。这些角色出自中国传统名著《三国演义》,将华人忠诚与义气的传统价值观贯彻在狮艺中。1

一般新造的狮头是没有生命力的,必须通过“点睛”仪式来让狮子睡醒开眼,才能把吉祥、福气带给其他人,所以点睛也具有赐福的含义。

 

第一支南狮队“星洲怡怡堂瑞狮团”成立

新加坡的香港街,从100多年前已经是广州与香港粮油食品的集散地。这里的杂货行东主以广东人居多,而来自广东鹤山的苦力工余以打拳舞狮为乐。每逢清明节与重阳节,鹤邑乡里在香港街集合,前往广惠肇碧山亭,以舞狮及武术表演祭拜先民,鹤山狮艺由此发展起来。1920年,本地第一支南狮队“星洲怡怡堂瑞狮团”成立,并于1939年易名为鹤山会馆国术醒狮团。此组织的设立,奠定了本地广东狮的鹤山流派的基础。

早年的粤籍人士多数在大坡一带(新加坡河以南的市区一带)活动,这里的广东人会馆与社团林立。二战前后活跃于牛车水的狮团包括鹤山会馆、冈州会馆、三水会馆、广东黄氏、星洲白鹤派体育会等。

舞狮祭祖活动,1950年代。(李国樑提供)
南狮在恭锡路采青,1960年代。当时狮长约三米,如今狮身已改短。(李国樑提供)

广东狮门派

舞狮界常说,“南国狮艺,起源于佛山,发祥于鹤山”。新加坡的南狮派系中以广东佛山狮与鹤山狮历史最悠久。外型方面,佛山狮的狮头高挑,较多绒球装潢,上唇露出牙齿,外表威猛,设定为关羽和张飞的角色。鹤山狮的狮头较扁平,嘴形如鸭嘴,上唇不露齿,比较温文含蓄,设定为刘备角色。

南宋时期的街市庆典已有北狮表演,而南狮可溯源于清朝初期。当时的反清志士被官兵追杀,逃到广东佛山一带继续进行反清活动。他们创造出头上有角,额头圆大的南狮,后来称为佛山狮。2

二战前的本地佛山狮队,主要是牛车水的客棧行、杂货行与娱乐堂组成,这些组织都己消失。二战后,星洲白鹤派体育会在关德兴(1905-1996,粤语片黄飞鸿系列的主演)倡议下设立传统佛山狮的醒狮团。

鹤山狮创始人冯庚长(1852-1897)在佛山研习南狮的正宗狮艺,学成后回鹤山家乡潜心钻研,创造出狮型猫步,“静如灵猫伺鼠出穴,动如灵猫捕鼠敏捷”的鹤山狮风格,后由其传人将此技艺带到新加坡。3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制作,《狮城狮艺》,2020年。
《狮城狮艺》

本土“佛鹤派”狮艺

“佛鹤狮”——即佛山狮和鹤山狮的结合,源于1939年成立的冈州会馆国术醒狮团。会馆内的佛山与鹤山狮艺源流的前辈互相切磋,将两派狮艺融合起来,创造出本土化的佛鹤派狮艺。

曾参与淞沪会战的李昆(1915-1967)于二战后来到新加坡牛车水落户,他于1965年在本地创立禅山六合体育会。禅山六合体育会所舞的狮子,是源自广东新会的周家狮。周家狮狮头融合佛山狮圆大的额头和鹤山狮的鸭形嘴,配上七彩狮被,独树一格。

鹤山会馆的鹤山狮庆祝百年庆,2019年。(李国樑提供)
冈州会馆的佛鹤狮在广惠肇碧山亭的演出,2019年。(李国樑提供)
禅山六合体育会的周家狮,2019年。(李国樑提供)

传承舞狮文化

据史载,1950年代,牛车水的养正学校(今养正小学,迁至实龙岗一带)已有舞狮活动。1965年,在鹤山会馆醒狮团的协助下,养正童军公开团(养正醒狮团)正式成立,成为历史最悠久的学校狮队之一。1966年新加坡独立一周年,养正派出10头醒狮参与国庆日庆典。4

虽然本地的舞狮活动受到练习场地局限,整体而言还是相当活跃,2024年在社团法令下注册的醒狮团超过200支,新年采青估计超过4000场。5舞狮也是许多学校的课外活动选项之一,大专院校亦成立醒狮团,男女生一同练习舞狮,一般女生舞的狮头稍小。

狮队的团员以华族居多,也不乏有其他族群参与,借此认识本地的华族文化。鹤山会馆醒狮团的团员中,就包括印族和德国籍人士。也有一些马来族同胞加入敬扬龙狮团,参与新年采青。本地马来婚礼上,也曾见到舞狮采青助兴。6千禧年后,本地相继成立数个新的醒狮团,如2007年由南洋初级学院的学生与校友联合成立新加坡新洋体育会7,及2012年成立的新加坡勇洋体育会,说明狮艺传承,在本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