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艺大游行
自1973年以来,新加坡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少不了人民协会举办的年度活动“妆艺大游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它主要呈现多种文化技艺表演和花车巡游,成为体现岛国多元文化特色和国际都会气质的重要庆典活动。目前,妆艺通常在农历新年第二个周末举行,表演人数最多的一年已破万。
以“妆艺”为名的庆典形式,可追溯至19世纪,一般相信是从中国南来的华人移民把这个带有信仰特色的赛神习俗带到英国统治的槟城,而传入马来亚。根据旧报章,除了槟城,马来亚其他地区如古晋和新山也有妆艺游行。
早年的赛神会
19世纪的新加坡,赛神会同样是常见的活动。除了华人庙宇,闽粤两帮也会定期举行大型赛神会。1关于赛神会可找到的最早报章记录之一显示,在1833年5月,曾有一名读者投诉华人社群接连在周日早上和周二下午在新加坡河畔举行游行,扰人清幽。2
另一篇刊登于1840年4月的英文报道,则描述了天福宫为了迎接天上圣母(妈祖)金身,而举办盛大的赛神绕境活动。报道生动地形容这类游行的一大特色——台阁。当时,身穿各种满汉服装、年龄介于五至八岁的女童,分组由人抬在装饰华丽的台阁上,非常引人注目。3到了近代,这类台阁已以花车取代。
赛神会一度在新加坡销声匿迹。1906年12月,闽帮以浪费资金、庸俗愚昧为由,决议停办赛神会,并将资金用于教育用途。其他方言群也通过类似的决议。4不过,在特定场合或庆典,仍会出现出动台阁的游行,例如华社为了欢迎英国皇室成员莅临新加坡而举办的游行,以及游艺场以商业为目的举行的游行。
名称的由来
回看“妆艺”这个名称,19世纪的英文报章一般用“游行”或“宗教游行”这类笼统的字眼,形容赛神会。这种情况到了1870年代末出现改变,英文报开始以“妆艺”的英文拼写如“chiangay”“ching-gay”等形容赛神会,最终“chingay”在槟城乃至整个新马地区沿用至今。20世纪初期,在新槟两地英文报上,“chingay”不仅作为大型赛神会的名称,其他有台阁参与的非宗教性质的游行也被冠上这个名称。
华文报则直到1974年才出现“妆艺”这个名词。此前,对于赛神会,或出动台阁游行的形容有“装扮阁棚”“迎神赛会”“提灯游行”等。事实上,人协的“妆艺大游行”原名为“青艺大游行”,第二年才改称为“妆艺”。显然,“妆艺”比“chingay”的出现要晚得多。一本19世纪末出版的马来字典也收入“chingge”一词5,显示“妆艺”最初是以方言形式进入民众的生活。
“妆艺”一般相信是源自福建闽南方言词汇tsng ge(发音似chingay),经考证,或属漳州音。一名驻厦门的传教士杜嘉德(1830-1877)1873年出版的《厦门本地话或口语字典》,收入了“tsng-koh”这个名词,意思是“赛神时由人抬的装饰平台,上面载着衣着华丽的女童或者男扮女装的男童”6,汉字本字是“粧(妆)阁”,即“经装饰的平台”,也就是台阁。字典也注明厦门音“tsng-koh”和漳州音的“tsng-gE”是同义词。7漳州方言的“chingay”会出现在新马本土英语和马来语,或是受到漳州商人社群在本地的影响。
在现代的重生
基于爆炸物给公共安全带来的隐患,新加坡自1972年起全面禁止民众私自燃放烟花爆竹。农历新年少了鞭炮声来助兴,气氛多少变得冷清。在建国总理李光耀(1923-2015)的建议下,人协在隔年与新加坡全国国术总会(今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联合主办首届妆艺大游行,为过年增添喜庆,电视台也做现场直播。动员约2000名表演者的游行,从惹兰勿刹的维多利亚学校出发,一路到欧南园终止。由于适逢牛年,游行的开路先锋是上面装饰着一头牛的一辆花车,接着就是华人传统表演技艺登场,如南狮、北狮、舞龙、高跷、大旗队、飞车队、戏曲《铁公鸡》、潮州锣鼓和音乐等。妆艺自1974年走进组屋区,如大巴窑、女皇镇、马林百列、宏茂桥等。
在现代重生的妆艺大游行,很早就超越华族文化的框架,融入其他族群和当代文化元素,展现新加坡多元种族的文化特色。第二届的妆艺便引入了非华族文化元素——迪士尼卡通角色。1976年起,人协开始邀请马来族与印度族的表演团体共襄盛举。到了1980年代,妆艺已成为备受国人和游客期待的年度庆祝活动。1985年,妆艺移师乌节路,并持续在此举办了15年。1987年,妆艺迎来首批海外表演者,使演出内容更趋向国际化。1990年,妆艺首次在夜间举行。
千禧年之际,妆艺大游行转移到政府大厦前举行,象征这一文化活动迈入新世纪。其后,妆艺曾回归牛车水和乌节路,直到2010年起固定在F1维修大楼演出,除了2021年和2022年因冠病疫情改以线上举行。自2008年起,妆艺也每年设定主题,为演出增添深度,同时展现本地艺术家才华,并提升民间参与度。
基于“妆艺”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意义,两国计划在2025年共同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提名,把妆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在早年的本地帮权社会,由闽粤两帮各自举办的赛神会是一种对外彰显实力,对内加强团结,有组织性的大型活动。闽帮赛神会每三年举行一次,粤帮即潮州、广东、客家以及海南方言群则是年度活动。参见:洪毅瀚,〈观狮城飘色,忆石叻台阁——Chingay在本地的今昔〉。 |
2 | “Correspondence”, Singapore Chronicle and Commercial Register, 16 May 1833. |
3 | “The Free Press”,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23 April 1840. |
4 | 〈第二条祈安赛会佥拟自明年丁未为始专用彩旗香亭以申敬意其余装扮阁棚及一切顶马故事均一律裁罢以节糜费〉,《叻报》,1906年12月17日。另参见:“Chinese Topics in Malaya”, The Straits Times, 10 December 1931. |
5 | “The Malay Dictionary”,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3 March 1897. |
6 | Carstairs Dougla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London: Trübner & Co.,1873), 579. |
7 |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105. 该字典并没注明“tsng-gE”的本字,仅解释“tsng-gE”是“装饰赛神时用于载着香支和男扮女装的男童的大型平台”。根据洪毅瀚的研究,漳州平和县地区现在还有一种类似台阁,叫“龙艺”的传统表演艺术,主体由一系列经装饰的“艺板”连接而成,每块艺板上矗立一名小童。装饰艺板的工艺就叫“装艺”,也许和“tsng-gE”有一定的关系。 |
“The Chingay Story”, Chingay Parade Singapore. | |
“Chingay”. National Heritage Board’s Roots. | |
Chingay: Singapore on Parade. Singapore: People’s Association; Photographic Society of Singapore, 2007. | |
The People’s Parade: 45 Years of Chingay. Singapore: People’s Association, 2017. | |
洪毅瀚,〈观狮城飘色,忆石叻台阁——Chingay在本地的今昔〉。《联合早报》,2014年4月5日。 | |
陈慧婷,《认同建构与传统再造:新加坡妆艺大游行的性质与转变(1973-198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士中文系论文,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