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是一种小型爆炸性装置,会产生巨响。华人喜庆节日或娱兴活动中,常可见到鞭炮的燃放,起着造势的作用。常见的然放鞭炮的场合,包括农历新年、庙会活动、商业庆典和婚礼等。

“鞭炮”也称“爆竹”,在新加坡,这两种叫法都是普遍的称谓。

源自“爆裂的竹子”

鞭炮起源于中国,人们通过燃烧竹子制造响声。1当竹子持续燃烧时,竹节里的空气因受热膨胀而爆裂。因此,鞭炮也称为“爆竹”,意即“爆裂的竹子”。2在唐朝(618–907)火药发明后,人们制造出更具爆炸力的鞭炮。3这种称为“炮仗”的鞭炮,用纸紧密包裹火药,点燃引线后便会爆炸。

关于鞭炮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汉朝文献《神异经》。据书中描述,山中住着一种叫山魈(也称独脚鬼)的妖怪,最怕人们“将竹子架在火上烧”。4相传山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和疾病,却惧怕响声和火光,因此人们燃烧竹子,利用爆裂声驱赶妖怪。5

华人也因此相信放鞭炮可起到保护作用,因为巨大的声响能镇宅辟邪。久而久之,放鞭炮被视为一种喜庆场合的吉利之举,6而爆响声则成为传递喜悦的方式。7

本地的鞭炮种类

新加坡的鞭炮,在20世纪初期时主要从香港、澳门和湖南进口,1966年更创下进口14万5149公斤鞭炮的纪录。8

在新加坡流通的鞭炮,主要有两种:一种的爆炸力较弱,适合儿童使用;另一种爆炸力较强且更受欢迎。9其中一款爆炸力较弱的砂炮称为“Pop Pop”,丢在地上会发出清脆的爆裂声。

爆炸力较强的鞭炮包括像火箭一样将烟火射向空中的鞭炮,以及点燃后会旋转的鞭炮。10鞭炮的种类繁多,颜色方面,也不仅限于红色,亦有青色和白色的鞭炮。11以下是在本地可以见到的鞭炮牌子:

  • 火箭牌
  • 狮子牌
  • 富贵牌
  • 快乐牌
  • 跳轮牌
  • 黄珠鞭炮
  • Double Happy
  • Fancy Crackers

1967年,为了满足本地对鞭炮的需求,新加坡和香港商人合资在裕廊工业区成立了一家爆竹厂。12这家爆竹厂名为福荣,取自广东话,带有“福运昌荣”的意思。13

农历新年的鞭炮

旧时,在农历新年期间,人们喜欢在自家门口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有些人还会以创意的方式放鞭炮,与邻居一较高低。最常见的方式是将小包鞭炮捆绑成一长串,比比看谁的鞭炮串得最长。此外,人们还会用鞭炮拼出精巧花样,例如十二生肖中的动物。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放鞭炮,也是本地华人家庭或生意人用来炫耀财富的一种方式。14一个人买得起何种类型和数量的鞭炮,亦可说明其财富的多寡。15其中一种,像花彩般的一长串鞭炮,需要30分钟才能燃放完毕。16因此,商家之间常会比拼谁放的鞭炮最长,展开所谓的“鞭炮战”。商家相信,放的鞭炮越多,新的一年生意就会越兴旺。

本地农历新年街景,1968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提供)

元宵节的“鞭炮战”

元宵节是农历一年中的首个月圆之夜,鞭炮声响不绝于耳,热闹气氛达到了极致。17

20世纪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一名身着节日服装的儿童坐在马背上玩乐。(新加坡土生文化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1960年代末,元宵节在新加坡已演化成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游艺场、歌舞厅和戏院纷纷举办庆元宵活动,商家也在这一天上演“鞭炮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70年明阁大酒店和希尔顿大酒店进行的“鞭炮战”。当时,明阁大酒店以500元购买了50多万个鞭炮,还举办燃放鞭炮猜时比赛,邀请参与者猜测鞭炮全部燃放完需要多长时间;而兴建中的希尔顿大酒店则燃放了一长串26层楼高的鞭炮,鞭炮从酒店顶层悬挂至地面,场面壮观。

鞭炮时代落幕

尽管放鞭炮的初衷是为了庆祝,但有时也会造成破坏。1900年代,因不当使用鞭炮而导致烧伤甚至截肢的报道屡见不鲜。1962年,一起鞭炮引发的火灾造成超过10万元的财物损失,150人无家可归。

1972年,两名非武装警员遭受鞭炮袭击。同年,燃放鞭炮在新加坡被禁止。18根据现行的危险烟火法令,一旦进口、售卖或分销鞭炮罪名成立,初犯者可被判监禁最长两年及罚款最高一万元。

然而,禁令也有放宽的时候。例如,2004年的农历新年除夕,牛车水在获得准证并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后,燃放了鞭炮,吸引了2万多人观看。19被禁了32年的鞭炮再次登场,虽然短暂,精彩依旧,为节庆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气息。

超过2万人在牛车水观看燃放鞭炮,2004年。(取自华文媒体集团,新报业媒体授权转载)
编按 : 本文由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助理经理(研究与策展项目)颜祯吟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