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潮州人的庙宇不少,位于菲立街的粤海清庙是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古庙前身是妈祖神坛,由到新加坡经商的潮州人所建,初创年代不可考。据庙内现存楹联所刻年代,可知最迟至1826年庙经已建成,之后请进玄天上帝,与妈祖共祀,两者皆是潮州人的传统神祇。潮州人尊玄天上帝为“大老爷”,故古庙又俗称“大老爷宫”。潮州移民在平安抵岸后,通常先去大老爷宫答谢妈祖,祈佑求庇,粤海清庙很快便成为本地潮州社群的信仰中心。

粤海清庙1845年后由义安公司管理,1852年至1855年前由潮籍社群出资重建。庙宇经过多次修葺,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古迹,2014年获得联合国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

庙宇体现了潮州传统建筑特色。古庙内外和屋顶那些据神话、历史和民间故事塑造的泥雕木刻栩栩如生,使用精致的剪黏工艺,不仅有教化作用,还充分表现了潮州匠师传统手艺。庙里也陈列若干具历史价值的香炉、楹联、匾额、云板、铜钟、仪仗牌、石碑等文物,其中清朝光绪皇帝于1896年御赐的金漆匾额“曙海祥云”是镇庙之宝。

粤海清庙,约1890年。(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粤海清庙,1999年。(取自《联合早报》,新报业媒体授权转载)

农历三月初三和廿三分别是玄天上帝和妈祖的圣诞,粤海清庙都演戏庆祝。在早期,农历十月至十二月间举行的“营老爷”游神庆典,是古庙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庆典期间,人山人海,把古庙周边挤得水泄不通,除潮籍善男信女外,广、客、琼各籍人士都来参与盛会。潮社花费大量人力物资,将每年的“营老爷”办成普天同庆的社区节日,满足了众多移民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精神需要。

随着潮州移民与日俱增,粤海清庙香火日盛,遂从1912年开始将香油钱盈余资助潮州社群创办的端蒙学校,将古庙的社会功能延伸至教育事业。

潮州社群也借粤海清庙举行的酬神庙会,畅叙乡情,加强凝聚力,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商业联系,使古庙成为潮州社群的活动中心,也是新加坡潮州人团结互助精神的象征。

打破地缘藩篱

虽是潮州人的庙宇,但粤海清庙从一开始便打破地缘藩篱,开放给各界人士祈拜神明。庙里至今还悬挂着早期由广、梅和琼各籍人士敬题的匾额。潮州社群创办会馆前,粤海清庙是潮州社群的仲裁机构,而在新加坡广东会馆还未成立之时,华社若发生重大事故,侨领常以粤海清庙的名义召集广东省各县侨领集议,并由粤海清庙代表广东省各县族群处理涉外事务。在早期移民社会的帮权生态里,它以潮帮强大的力量为后盾,联系、凝聚和领导粤系各帮,对粤系诸帮发挥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功能。

如今,粤海清庙仍然吸引了许多旅客和善信前来参观和膜拜神明。每年的“大老爷生”“妈生”和其他传统节日,如除夕、农历新年、元宵等,也迎来成群的善男信女前来酬神和祈求平安。古庙继续发挥其信仰职能,也仍是今日潮州社群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