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定居新加坡的潮州移民多是只身到来谋生的劳工,因生活环境恶劣,经常要面对病亡的威胁。许多生活穷困的移民,也无望回家乡终老,落叶归根。加上当时新加坡的潮州人公塚极少,许多坟地和公墓都由教会或回教组织所拥有,在客死异乡后是否有安葬之处因而成为早期众多潮州移民所迫切关注的问题。

早年的潮州坟山

于1830年后,潮州富商佘有进(1805-1883)召集当地潮州人12姓氏的代表捐资成立义安郡(后改称义安公司),负责“集资购地,以供潮侨埋骨之所”。义安公司最先在1845年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置介于乌节路、波德申路和格兰奇路间的一片约70英亩的土地作为潮州人塚山。此地原是潮州人林泰山(生卒年不详)的甘蜜和胡椒园,故命名为泰山亭。之后,义安公司陆续购地用做潮州人坟山,包括位于马里士他路与汤申路之间的广恩山(约45英亩)、位于实龙岗路上段的广义山(约45英亩)、位于武吉班让路的广孝山(36英亩)、位于武吉知马路义安理工学院现址)的广寿山(99英亩)及位于樟宜马达依甘的广仁山(约一英亩余)。1933年,政府也将位于三巴旺路的原潮州人塚山广德山(约79英亩)交义安公司接管。1961年,义安公司也在实龙岗路上段近广义山处建了潮州殡仪馆。

佘有进肖像,1860年至1883年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义安公司董事会,1951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泰山亭旧照,年份不详。取自《华人传统》编委会编,《华人传统》(新加坡: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教育出版社,1990),页10。

潮州公墓

在市区重建与住屋发展计划下,从1950年代开始,上述坟山和殡仪馆先后被政府征用来建设公路、住屋、学校、医院、地铁站和其他社区设施。当时从各坟山的墓地移出的先人骨骸中约有3万4000副无人认领。义安公司在被征用的广德山原址,向政府长期租赁了一块六公顷的土地,建立一座潮州公墓,将这些遗骸和火化后的骨灰安置其中,并常年联合其他潮州社团在公墓举行公祭与追思仪式。义安公司也在1989年于乌美四路兴建一座现代化的殡仪馆,且开放给非潮籍人士使用。潮州公墓和新殡仪馆的启用,反映了义安公司至今仍然遵循当初创立的宗旨,继续为潮州社群提供身后事服务。

由于现代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华人土葬的传统在本地已被火葬所取代,但供奉先人骨灰,祭祀和缅怀祖先的场所还是人们所关切的。为了应付与日俱增的需求,各大潮州人善堂也提供安奉长生禄位和先人神主牌以及骨灰瓮的场所,时年八节,定时享祭。有许多潮州家庭,历代祖先和亲人的骨灰瓮和神主灵位都供奉在同一善堂里,这正和过去许多潮州人将逝世的家族成员葬于同一座坟山的传统习俗相似。

如今,潮州社群的坟山文化虽然有所改变,但祖先崇祀的传统仪式和慎终追远的孝道精神仍然在社群中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