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希(1906-1991)是新加坡20世纪举足轻重的现代艺术家。生于中国广东一个小村庄,他自小对美术创作兴趣浓厚。儿时,家中展挂的中国书画深深地吸引着他,而他也喜爱观看传统民间画师在屋檐和柱子上制作装饰画的过程。1920年代,虽然他的家人最初持反对意见,陈文希于汕头完成中学教育后,便离乡前往上海学习美术。

陈文希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就读,深入学习中国水墨画传统。那时,中国甫变天成为新共和国,水墨画的发展也历经争论与巨变。当时中国惨败并受辱于技术领先的西方,政治改革家康有为(1858-1927)等多人认为,中国的进步需仰仗科技。在文化方面,1919年的五四运动点燃了通过文化改革来强化中国的决心,因此许多艺术家认为,传统上水墨画强调临摹古代大师作品的学习方式已僵化和过时,不符合一个现代新中国的需求。全球争相现代化,人们认为水墨跟不上时代,也激烈地讨论新国家应如何建设、艺术在新时代又该扮演什么角色。各绘画流派相应涌现,例如由吴昌硕(1844-1927)代表的海派水墨画,作品色彩丰富、笔触大胆、构图生动,题材又是通俗的花鸟虫鱼,深受城市富贾喜爱。此外,还有像岭南画派的高剑父(1879-1951)等人,受日本画启发,中西合并,在水墨画中融入明暗处理和线性透视等西方写实技巧。在上海的这段关键成长期,陈文希对这种种发展有了深刻理解,并打下扎实的水墨画基础。他又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在画作中融合岭南派的写实描绘与海派富有表现力的笔法和生动构图。

陈文希,《双猴》,1938年。水墨宣纸,118.3 x 33.2公分。版权属沈丽云与家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一条中西合并的道路

与同代的许多艺术家一样,陈文希也接触了西方艺术。身为美术教育部的学生,他还同时接受了中西绘画两方面的培训。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也为他提供了许多机会,让他得以接触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和思想。上海经常举办艺术类展览,除了水墨画,还展出油画、雕塑、建筑、设计和摄影作品。一些外来思潮如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不只当地艺术学校教授,更广泛的艺术圈也有所讨论。1940年代末,陈文希离开其中国的教职,来到新加坡,最后定居于此。新加坡的生活让他更进一步接触西方的现代艺术,并巩固相关的理解。如果他留在中国,估计无法达到后来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在随后的数十年,中国的新政权并不提倡和支持与外国关联的现代与强调个人主体性的艺术。相较,定居新加坡的陈文希可参阅国际艺术书籍,有机会与不同艺术家会面,并出国旅行增广阅历。陈文希在新家园,还可与志同道合的同行讨论艺术,并探讨有关创作的不同想法。故他曾说:“我中国画的根在中国,西画是在新加坡磨练出来的。”1自1950年代到1980年代,陈文希在自身实践中遍历各种国际艺术流派,如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2

陈文希,《渡船》,约1952年。油彩画布,112.6 x 85.2公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陈文希,《抽象鹤》,1960年代。油彩画布,110 x 100公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陈文希对创新的开放态度可归为几个因素。其中,他美术老师潘天寿(1897-1971)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潘天寿主张中西绘画传统应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原创性。他教导学生将西方绘画所重视的量感、空间、运行、平衡原理,及线条与图画平面之间的关系,应用于水墨画中。同时,他推崇中国文人的生命境界,认为画作是画家的伦理价值、品性、学识和才华的体现。

陈文希也非常钦佩怀素(725-785)、八大山人(1626-1705)、黄慎(1687-1772)、虚谷(1824-1896)等古代水墨画大师的作品。他们往往痴狂怪癖,艺术上独树一格,不屑于世俗成规。因此,陈文希逐渐认识到“一位艺术家虽难免要受传统的影响,但不能以追随传统为目的。他必须走出传统,另创自己的风格。”3 他也认为,“世界方面不但是在政治各方面的演变,就是画方面也是一直求进步、求创作”。4

陈文希,《水仙花》,年代不详。水墨设色纸本,33.7 x 56.2公分。版权属沈丽云与家人。(卢明德医生捐赠,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陈文希,《双猿枯藤图》,1980年代。水墨设色纸本,49 x 70公分。(卢明德医生捐赠,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陈文希对西画风尚持开放态度,也因他娴熟于中国文人画传统。比起形似,传统文人画家更讲究神似。因此,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风格在强调主观性而非客观再现性方面,与文人写意的原则并行不悖。5 陈文希始终坚信,中西绘画各有所长,而他的目标是结合并延续这两种传统。他选择的是“一条中西合并的路”6

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陈文希几乎全心专注于水墨画的创作——这个创作媒介不像油画费时与冗长。他以创新手法运用水墨画技术,并融入他对西方现代美术的理解。他的作画虽仍以现实为本,却进行了变形夸张的加工。过程中,现实题材摇身为融合不同传统的抽象图画。7陈文希学习立体主义,在没有明确光源或地平线的空间中将对象分解或扭曲成几何形状。他像野兽派一样,认为色彩各有表达力,可善加利用,以增强视觉效果。通过表现主义,他意识到西方的笔势笔触,与中国文人画家所用的飞白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又从抽象主义中看到了强调纯粹形式的价值,以及其与当代生活的息息相关。凡此种种,成就了陈文希备受赞誉的半抽象水墨画系列。作品以白鹭、苍鹭和鸭子为题,其中鸟的形态被分解后又重构成强而有力的线条、形状和色块。

陈文希不仅是具有影响力的美术教师,他在新加坡也取得市场和艺术上的非凡成就。其作品被广为收藏,他也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于新加坡、北京和台北举办了数次重要的回顾展。陈文希于1991年去世后,获国家追授功绩奖章,新加坡政府也将他的画作选用作邮票图案,以及铸成纪念币。

陈文希,《苍鹭》,1991年。水墨设色纸本,123 x 245公分。(新加坡美术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