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1950年代是海南人办校的黄金时期。

昔日的海南学校,校长都是海南人,到1980、90年代,育英和培群带头打破惯例,才有了不是琼籍的校长。

20世纪50、60年代,每年都有一次华校运动会,在华校运动会举行之前,海南人创办的学校,也在惹兰勿刹运动场举行一场全星琼校运动会,一来作为准备参加华校运动会的热身,二来让各校师生联络感情,互相沟通。报上也出现全版特刊,显现海南人学校的团结精神。

海南人重视子女教育,海南父老从家乡南来,一般受教育不多,收入微薄,但大多希望让子女多读书,争取好的人生前程。于是,本地海南先辈出钱出力创办学校,如英汉公学,是一群住在东陵一带打洋工的乡亲父老出资创办的。

海南人在公共服务及文教界也多有建树。如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学者吴德耀(1915-1994)和林崇椰(1932-2023)等,都是海南人。中英文媒体人及报人中,也有不少海南人。

海南人学校的发展

当时海南人办的学校,分布在岛国各处,有育英、培群、英汉、小坡醒华、星华、化蒙、振群、平民、培达和汉光。

这些海南学校,在闹市的一般是租用一些战前的旧店屋当作校舍,在乡村的则有些是借用庙宇或戏台充当课室,学校的设备通常比较简陋。

20世纪70年代,政府组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家都搬到组屋居住,乡村也日渐减少,造成学校招生困难,市区与乡村的海南人学校相继关闭,仅存育英中学和培群小学;“育英”在后港,“培群”在大巴窑。

育英学校(1947年更名育英中校,1985年更名育英中学)是20世纪海南七位乡贤创办的:王绍经(1860-1939)、黄可辉、云昌郎、何玉麟、卢熙耀、陈开国与符昌邠。1他们出钱出力,到处筹款,1910年成立了“育英”,当时只办小学,学生只有20人,到了1925年,学生人数增加到400人。日据时期停办,1946年复校后增办中学,1956年增办高中。

“育英”多次搬家,最早在六马路,后来搬去丹戎加东路,接着搬到后港。1957年,正式成为政府辅助学校。

育英中学,六马路校区,约1950年代。(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公立培群学校,新校舍启用,1973年。(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藏品,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培群”是特选学校,曾获选为南区卓越华文研习中心,南区卓越体育中心,1933年成立,也像“育英”一样,多次搬家,最初在东陵路83号的店屋,后来搬去乌节路、安徒生路、巴慕乐路以及现在的大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