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山的创立来自华人传统的“祖先崇拜”文化,这是当时移民社会所需要的。坟山组织设立与当时的帮权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形成了两极性的帮权政治结构,一是强大的福建帮,另一方则是以广、客二帮为主力的广、客、潮(潮州)、琼(海南)联合阵线。1广、客两个族群的结盟是客帮的惠州跨出客帮团体与广肇二府联合形成广惠肇团体,然后与客帮的两大组织嘉应五属和丰永大组成联合阵线,而广、客的结盟亦延伸至坟山的管理上。

从青山亭到绿野亭

广、客三个社团广惠肇、嘉应和丰永大,在19世纪20、30年代就联合建立起第一个坟山:青山亭。2该亭位于新加坡安祥山之东,即今栢城路之西一带滨海地段。直至1838年“青山亭鳞冢叠叠,不惟碑墓相连,抑且常多棺上加棺之事,令人触目伤心。”3于是广、客团体开始另觅新的坟山来取代青山亭。

1840年,广、客三个团体申请近郊山地一段,作为新的义冢。1840年1月20日,得到英国殖民政府签发1525号地契,限期999年,志明不得移作其它用途,如此地段不作为墓山用途时,应交还政府。这个新的坟山取名绿野亭,盖取青山与绿野相对的意思。4

踏入19世纪下半叶,广、客籍的人口亦随着整个中国南方的移民潮进入了新加坡谋生而增加,使绿野亭公冢已无法满足广客族群安葬先人的需求。因此在广惠肇、嘉应和丰永大三个团体,分别觅地各自建立坟山。

广惠肇碧山亭

广惠肇碧山亭(以下简称碧山亭)是由来自广东省的广州、惠州、肇庆三府南来移民共同建立的坟山组织。该亭由广惠肇九间会馆联合创立于1870年。5尔后,广州府属之清远、花县、顺德、增龙四间会馆,以及肇庆府属的高要、鹤山与恩平三间会馆的先后加入,于是碧山亭成为广惠肇16间会馆的共同组织。

在踏入20世纪,碧山亭力求发展,1948年,碧山亭以5万4000元添购107.5英亩的地段,使坟山面积增至253英亩,之后继续增购地段,至1973年碧山亭共面积达324英亩。1973年8月28日,国家发展部发出封山通令,1979年政府正式征用碧山亭。

碧山亭代表与国家发展部进行了多次协商,最终获得拨回八英亩的地段以供发展。1980年代,碧山亭亦从一个坟山管理组织,转型为提供灵塔安置服务、传承文化、福利单位,以及把仅存的八英亩地打造成旅游景点。

毓山亭与三邑祠

广东省丰顺县、大埔县和福建永定县客籍人士于1882年在荷兰路买了一块面积150余亩的地段,设立丰永大公司义山,称为“毓山亭”。而在坟山里建一座祠堂,名“三邑祠”,以供奉先人的神位。同年丰永大三属人士成立丰永大公司(1909年获准)。6步入20世纪之前,丰永大公司改名为丰永大公会。新加坡海港局于1970年12月在宪报上公布,征用毓山亭地段作为箱运内陆货仓。1975年义山被征用后,丰永大公会另组织“义山发展管理委员会”10人小组,负责筹划发展的工作,充份应用获保留的6.38英亩的土地。

毓山亭坟山的庙宇,1986年至1987年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毓山亭庙宇内的匾额“神光普照”,1986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嘉应五属双龙义山

进入了19世纪下半叶,应和会馆于1887年在荷兰路购得地段辟为坟山。该地段前后两山,状似卧龙,因而获风水先生建议取名双龙山。两座义山被当时的人称为新山坟场和老山坟场,总计面积90英亩,总称为嘉应五属双龙义山(以下简称双龙山)。

步入新加坡建国初期,双龙山与前述两个广、客坟山,面临同样的命运。位处发展区域的双龙山于1963年就接到政府征用部分地段的公文。1963年4月21日,会馆领导层议决派代表于同年4月24日前往洽商。国家发展部后来批准发还较低洼地段约五英亩左右,作为应和会馆建筑坟场和纪念馆之用。自双龙山被征用后,会馆在保留的双龙山义祠两旁设骨灰座,以供五属先人安放骨灰。

1960年代,政府征用双龙山来发展组屋区,其中位于荷兰弄的地段获保留重造一座新客家坟场。摄于2014年。(取自《联合晚报》,新报业媒体授权转载)

祖先崇拜是客家族群的重要信念,亦令整个族群因此而凝聚在一起,从青山亭、绿野亭直至碧山亭、三邑祠和双龙山都是本地客家人对祖先崇拜的重要象征。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新加坡的发展重要期。昔日的客家坟山,纷纷被政府征用作为建设与发展之用,坟山组织因而转型成为福利、推广文化的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