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有礼与《叻报》
《叻报》于1881年12月10日创刊,1932年3月31日停刊,足足维持了50年又四个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最长存的华文报章。《叻报》之所以能维持这么长久,主笔叶季允(1859-1921)实有莫大功绩。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本地最早的华文报之一,《叻报》创办人是一位受英文教育的峇峇商人薛有礼(1851-1906)。
薛有礼出生于声名显赫的海峡华人家庭,其祖父薛佛记(1793-1847)是新加坡闽帮的开山鼻祖,生死都在马六甲。19世纪的海峡华人家庭,依然承袭华人传统文化。如今在马六甲峇峇文化博物馆内所看到陈列品,从日常的生活起居到节庆婚丧,无一不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薛有礼的父亲薛荣樾(1826-1884)经营船务生意,长期往返新加坡、厦门之间,因此薛家与中国接触频繁。薛有礼胞弟薛有福(1862-1884)曾为福建海军服务,1884年于中法马江之役殉国。薛有礼的家庭背景,反映早年峇峇的中华文化认同,这或许也是他办报的动机。
发行量逐步增长
为了专心办报,薛有礼辞去汇丰银行报酬丰厚的买办职位,也婉拒1892年殖民政府委任其担任市政局议员的邀请。然而,当年能识字看报的人还是少数,《叻报》刊行初期,平均发行量少于每年350份,1890年险被迫停刊。
年份 | 1883 | 1884 | 1885 | 1886 | 1887 | 1888 | 1889 | 1890 |
发行量(份) | 350 | 301 | 300 | 300 | 168 | 200 | 200 | 200 |
庆幸的是,薛有礼并没有被这种亏损情况所难倒。他聘得时任《中外新报》编辑的叶季允担任《叻报》编务,如虎添翼。薛有礼曾以“觉世牖民”(启发世人觉悟)为己任,而这个理念更是与他从未见过面的祖父薛佛记不谋而合。正因为薛有礼的文化使命感,《叻报》在创刊初期持续亏损的情况下仍旧坚强生存。
《叻报》在创刊10余年后,发行量才逐渐增长。1900年前后维持在每年发行量500份左右。《叻报》在其超过半个世纪的出版岁月中,保存了早期新加坡华族社会的历史轮廓,为学人研究华族社会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叻报》的版式,为日后华文报的楷模,而《叻报》附张,则是往后报纸副刊的滥觞。在新加坡华文报业史上,《叻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本报出世三十周年纪念序〉。《叻报》,1911年12月11日。 | |
《叻报》电子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Digital Gems馆藏。 | |
Chen, Mong Hock. The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of Singapore 1881–1912.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7.[中译本:陈蒙鹤,《早期新加坡华文报章与华人社会(1881-1912)》。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 |
宋旺相著、叶书德译,《新加坡华人百年史》。新加坡:新加坡中华总商会,1993。 | |
柯木林,〈薛佛记家族对新华社会的贡献〉。收入氏著,《石叻史记》,页65-73。新加坡: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 | |
柯木林,〈薛氏家族、《叻报》、闽帮文化〉。收入氏编,《世界福建名人录·新加坡篇(1819-2012)》,页318-327。新加坡:新加坡福建会馆,2012。 | |
Tan, Bonny Muliani. “Lat Pau (Le Bao)”. Singapore Infopedia, National Library Bo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