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英文名称Singapore早在19世纪已经标准化,与之而来的中译名则林林总总,一些还共存至1970年代,其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是“新嘉坡”和“新加坡”。

译名“新嘉坡”于1835年出现,那是开埠16年后之事。1834年,美国基督新教美部会传教士帝礼士(1806-1875)在新加坡设立印刷出版机构。隔年,该机构刊刻了他所写的第一本小册子《鸦片速改文》,书名页镌刻“新嘉坡书院藏板”(1836年后,该机构出版品,书名页改作“新嘉坡坚夏书院藏板”)。1这是我们所见“新嘉坡”最早的书证。

新开美好的埠市

汉代经学家许慎《说文解字》:“嘉,美也。”“坡”,东南亚史学者许云樵(1905-1981)认为它即“埠”之讹,“新嘉坡”,意思是新开美好的埠市,这译名典雅且能反映新加坡开埠的历史。由于传教士大量散发书刊,很快的,“新嘉坡”就在本地流传开来。此后,约半个世纪,在新加坡,这译名一枝独秀,独占鳌头,举凡官方招贴、纪念碑文字2,以及刊登在中文报章上的通告,海峡殖民地官方均一律使用“新嘉坡”。在华社民间,自1850年以来,庙宇会馆碑刻文字、呈交于政府的请愿书,以及报章上的文字等,也大都沿用“新嘉坡”。

《鸦片速改文》,“新嘉坡书院藏板”,1835年。(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庄钦永提供)
1846年1月2日,海峡殖民地政府发布通告,严禁唐人船主及水手在农历新年期间燃放鞭炮,鸣锣打鼓。这是海峡殖民地政府使用“新嘉坡”的例证。(《海峡殖民地记录——新加坡:杂项信件〈来函〉》BB63,1846年,NL586,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1850年2月5日,陈金声、陈有郎(陈笃生的哥哥)、佘有进等华社领袖联名呈予政府的请愿,要求政府征收宰猪税,用以救济贫困的残疾人士。这是华社民间使用“新嘉坡”的例证。(《总督:杂项信件〈来函〉》,1850年1月至12月,NL129,莱佛士博物馆和图书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新加坡”的诞生

约在“新嘉坡”诞生的同一年,“新加坡”在中国出现了。寓居广州的叶钟进3写了《英吉利国夷情记略》。在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到印度、东南亚建立贸易据点时,他说,该公司:

遇有可乘隙,即用大炮兵舶踞海口,设夷目为监督,以收出入税。先后得有孟剌甲、新地坡、新加坡等处。4

随着坚夏书院中文书刊流传到中国,“新嘉坡”一词漂洋过海远至神州。1841年,清代文人魏源(1794-1857)编纂《海国图志》时,案头有坚夏书院书刊与叶钟进的书,因此,书中袭用坚夏书院书名页的“新嘉坡”,也采用叶钟进文章中的“新加坡”。此后,这二个译名便在中国流传开来,清廷官员奏折、朝廷谕令与士人学者著作,有的袭用“新嘉坡”,也有使用“新加坡”。19世纪80年代末,因着清廷官员与士人学者到访,“新加坡”从中国传到新加坡,被本地华社接纳,就此逐渐出现在碑刻和报章上。5

统一华文名称

一地有几种译名的混淆情况,时有所见。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了地名、人名字典,它们统一了马来半岛南端的这个岛屿译名,称之为“新加坡”,人为地把“新嘉坡”从角逐舞台上排除出去。不过,在新加坡,这两个译名依然共存通用90多年,直到1972年4月25日,新加坡文化部成立的政府部门及法定机构华文名称统一委员会,决定选择“新加坡”作为正式的中译国名。6从此,使用了130多年的“新嘉坡”逐渐淡出舞台,成为一个历史地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