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开埠初期,最早南来新加坡经商致富或做工赚钱的福建人,不是直接来自闽南的漳泉移民,而是早已旅居马六甲多年的闽南人后裔。由于地利之便,他们最早获悉莱佛士在新加坡开辟自由港口的政策,故以薛佛记(1793-1847)为主的马六甲闽南侨领很快就携带资金南下开辟新市场,至少于1828年就创办了坟山庙宇恒山亭。恒山亭仿照马六甲青云亭和宝山亭模式,同时处理闽南人在新加坡的生活问题,成为新加坡闽帮最早的领导机构,虽不以“会馆”作为名号,但具有外庙内馆性质。

福建会馆与天福宫

当薛佛记退居第二线,并在1839年返回马六甲接任青云亭亭长后,也是来自马六甲的陈笃生(1798-1850年)便晋升为新一代的闽帮领袖。是年,陈笃生率闽帮绅商创建天福宫于直落亚逸街,并于1842年正式落成。天福宫成立之初,闽帮领袖便放眼整个新华社群,旨在通过崇祀天后圣母以联系与团结整个华社。在《建立天福宫碑记》(1850)中,陈笃生等大董事不但以意义较宽的“唐人”自称,也明确表示天福宫也兼具“会馆”功能,如:“复于殿之后寝堂祀观音大士,为我唐人之‘会馆’议事之所”。

恒山亭,1980年。(郭长水收藏,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天福宫,约1900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福建会馆同仁后来在天福宫对面的戏台位置建设一座福建会馆大厦,正式从天福宫搬迁出来。尽管如此,在1929年前,由薛佛记后人薛中华(1886-1940)等出任总理期间,该馆仅为少数闽帮领袖控制。直到1929年至1949年期间,由闽南领袖陈嘉庚(1874-1961)任主席时期,在兴办华人教育、完善会馆组织、发展闽人产业、改革民俗丧仪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对中国故乡故国各种天灾人祸与反日侵略的筹赈运动中,陈嘉庚着力极深,使福建会馆从一个相对具有局限性的帮派组织,成为团结全新加坡闽侨,乃至马来亚联邦各闽侨会馆以至南洋各地的华侨、华人的领导机构。该一系列运动使陈嘉庚成为新马华侨社会的领袖。

与此同时,来自福建省不同州府的福建移民也纷纷南下,各自建立会馆。

地缘性质的福建人会馆包括:

  • 永春会馆(1867)
  • 福州会馆(1909)
  • 福清会馆(1910)
  • 仁和联谊社(1910)
  • 晋江会馆(1918)
  • 兴安会馆(1920)
  • 安溪会馆(1922)
  • 桃源俱乐部(1923)
  • 惠安公会(1923)
  • 南安会馆(1926)
  • 禾山公会(1928)
  • 漳州总会(1929)
  • 同安会馆(1931)
  • 诏安会馆(1936)
  • 龙岩会馆(1938)
  • 龙溪会馆(1939)
  • 莆中高平公会(1947)
  • 湖峰社(1948)
  • 安海公会(1948)
  • 泉菌江公所(1948)
  • 浯江公会(1953)(1988年迁址金门会馆)
  • 莆田会馆(1957)
  • 武吉班让福建公会(1958)

兼具血缘性质的福建人会馆包括:

  • 福建济阳蔡氏宗祠(1866)
  • 南安罗溪黄氏公会(1947)
  • 福建杨氏公会(1950)
  • 福州洪氏公会(1956)
  • 福清东张同乡会(1964)
  • 开闽王氏总会(1967)(追溯至建于1875年的闽王祠)
上述福建地缘会馆或血缘会馆,绝大数成立于英国殖民时代的新加坡,由福建乡人互相合作,侨领负责创造工作机会,安顿生养死葬等在异乡生存的实际问题,属于福建人在原乡之外建立第二家乡的最高机构,具有从原乡汲取文化养分以在异乡传播与传承华族文化的苦心。自从新加坡走向独立自主之后,宗乡会馆的多项社会功能已由独立政府全面铺设,新加坡各大小会馆也逐步转型,聚焦本土课题,着重本土教育、华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