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华乐团以外的新加坡华族音乐团体
在今时今日的新加坡,传统华乐团已不再是华族音乐的唯一选项。凭着灵活的调度能力、强烈的创作动力和鲜明的新加坡特色,本地华族音乐团体的音乐家虽以华乐为本,但对于“华乐”的定义要宽泛得多。套用在新加坡用以诠释多元包容的一句话,这些团体的音乐可谓“为民而起,由民而生”,而这也促成了华乐在新加坡多元有机的发展路线。
拓展传统音乐之边界
21世纪初期,旨在超越典型华乐团形式,由志同道合、年龄相近的音乐家组成的小型乐团,先后于本地成团。这些寻求新的表现方式,试图拓展传统华乐和其表演形式之边界的团体包括:鼟乐团、仨、琵琶四重奏、合笙、Stringanza弦思胡琴四重奏、回响和MUSA组合。在2010年代中期,其中一些乐团被认为是将传统华乐成功地“当代化”。1
传统华乐团一般由60到100名乐手组成,这些小型乐团则只有三到八名成员。除了人数上的差异,这些乐团通常会自创乐曲,或者重新编排非传统华乐曲目的作品。例如,以三重奏成团的“仨”,尝试用电子音乐器材改变传统乐器的声音;琵琶四重奏用电声琵琶演奏自家版本的浩室音乐、电子乐和金属乐;“合笙”选用不同种类的笙,演奏包括传统华乐乐曲、迪士尼电影歌曲、现代爵士乐经典在内的曲目;Stringanza弦思胡琴四重奏结合东西方弓弦乐器,演奏中文老歌和当代的电影音乐;鼟乐团也同样汇集古今中西的乐器,重新演绎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
实际上,重新演绎华乐的做法,在华乐业界其实并非新鲜事。中国也一直在重新开发自己的华族音乐版图。比如,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节目逐渐减少民乐团作品,更多地播放新民乐这个新兴的华乐形式。华语流行乐坛冒起的“中国风”,将东方乐器的质感和音色与流行音乐融为一体,也自成流派。
同时,华乐团与其他流派的音乐团体合作演出也渐成风气。2014年6月,由香港中乐团青年演奏家組成的HKCO4U,与受爵士乐启发的中西乐混合乐队SIU2合作,在新光戏院举行音乐演出。2同年8月,新加坡华乐团与著名的美国爵士乐队“布鲁贝克兄弟四重奏”合作举办音乐会。32015年,滨海艺术中心主办的华艺节邀请著名的中国二胡演奏家高韶青,带来“韶琴邦”这个韶琴弦乐组合呈现音乐会,用改良自二胡的韶琴,在同一场音乐会上分别演奏中西经典曲目和流行音乐作品。
塑造属于新加坡人的声景
新加坡的当代华乐不断演变,要在这些音乐形式中找出新加坡的独特声音,必须审视其中有哪些显著的本土特色。凡在新加坡生活过一定时间,对本地文化拥有一定了解并产生认同感者,他们所创作、构思的表演或许都可定义为新加坡音乐。不过,在以地理定义的框架内为音乐进行分类的方法,有待商榷。有鉴于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背景和全球定位,要为新加坡声音确立单一的定义,需要观点平衡的长期讨论。尽管如此,若说新加坡的华族音乐团体对于本土独特美学的贡献,源自本地音乐家的鲜明风格,并不为过。这一把由集体塑造出来的新加坡声音,可视为当代华乐宏观环境中的一个独特印记。
总的来说,这些小型乐团为向来由传统华乐团主导的华乐乐坛增添多样性,也给个别除了演奏也向往创作的音乐家提供发挥的平台。小型乐团的崛起,不代表华乐团的没落,反而为想要全职投入华乐或本地华族音乐圈的年轻华乐乐手和管理人才开创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华乐团的发展,受限于其规模、组织结构和内在驱力,而小型乐团,正因其灵活性,能填补传统华乐团力所不及之处。
目前在线上的新加坡小型华乐乐团,仍茁壮成长。其发展,对新加坡多元声景及创意领域的提升,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随着其发展,小型华乐乐团的身份面貌及文化主体性也将愈加清晰。
本文原文为 Chinese music ensembles in Singapore,此为编辑和翻译后的版本。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1 | Lisabel Ting, “Rocking out on the pipa”, The Straits Times, 14 January 2014. |
2 | Sijia Liang,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and fusion band SIU2 collaborate on concert projec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5 June 2014. |
3 | Chang Tou Liang, “Concert review: Jazz and Chinese music fireworks by SCO, Brubeck Brothers Quartet”, The Straits Times, 16 August 2014. |
Lau, Frederick. “Morphing Chineseness: The changing images of amateur Chinese music clubs in Singapore”. In Diasporas and Interculturalism in Asian Performing Arts: Translating Traditions, edited by Hae-kyung Um, 30-42. London: Routledge, 2004. | |
Liang, Sijia.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and fusion band SIU2 collaborate on concert projec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5 June 2014. | |
Throsby, David.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
Ting, Lisabel. “Rocking out on the Pipa”. The Straits Times, 14 January 2014. | |
Tsui, Ying-Fai. “Ensembles: The modern Chinese orchestra”.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The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Volume 7), edited by Robert C. Provine, Yosihiko Tokumaru and J. Lawrence Witzleben, 228-232. London: Routledge, 2001. | |
Wang, Yuhe. “New music of China: Its development under the ble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rough the first half of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Music in China 3, N 1 (2001): 2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