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新加坡社会秩序渐趋稳定,华语歌曲的风格也因应而有所变化。这时期的歌曲有一部分还是有“左倾”意味、反殖追求、且歌颂劳动人民的歌曲;同时也有风格迥然不同、充满朝气、建设新国家的歌曲。这时期重要的作曲家有马人(吴鼎风,1930-2019)、李学训(笔名李英、黎华、囚鹰,1932-1991)、田鸣恩(1918-1994)、梁荣平(1931-2011)、李煜传、刻思(李炯才,1924-2016)等。

1960年代本土创作华语歌曲代表作

  • 马人《我底故乡》(杜红作词)《谁要是悲伤》《淘洗锡米之歌》
  • 李学训《我们的歌》《狱中之歌》
  • 冼大海(冼国栋,约1943-2021)《胶林之歌
  • 笑卢《山歌》1
  • 佚名的《我们的家乡
  • 歌剧音乐《彭亨的儿女》
  • 田鸣恩新加坡你多年轻》《初升的朝阳》
  • 梁荣平《美丽的家园》《朋友,别叹气》《建设新加坡》(日立作词)
  • 丁祝三(1925-2007)的《石鱼湖上醉歌》《山头孤石远亭亭》
  • 迪安(苏启祯)的《我在船上等候你》
  • 李煜传《卫国军颂》(黄红夏作词)《人人都说今年好》(欣欣作词)《红巾女工歌》(王秋田作词)《劳动之歌》《前进吧!我的国家》《万里绿波翻白浪》
  • 刻思《国旗歌》(金易作词)《卫国进行曲》《国庆歌》《文化战斗歌》(祥珍作词)《海上放歌》(初声作词)《当兵去》(欣欣作词)等
1962年,新加坡第一部大型华语歌唱作品的初稿(1993年修正),由梁荣平作曲、乐风清新的清唱剧《孔雀东南飞》横空出世。这部作品,无论在音乐语言和创意思维上,都与当时许多华语歌曲迥然不同,质量进一步提升。

1970年代是本地民间华文文艺团体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的文艺创作,包括戏剧舞蹈等,都特别强调劳动生活体验,也涌现了大量的同类性质创作歌曲。其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歌曲作者应数原新加坡表演艺术学院音乐导师、后来留学美国的周淑桂(1954-2013)。周淑桂的歌曲作品包括《渔村组歌》2黄梨园组歌3以及《林明组歌》4。同一时期的歌曲创作还有南方艺术研究会的集体创作《迎春》、集体填词竹叶作曲的《补网》5以及近200首佚名同类型的集体或个人创作。6

歌曲创作比赛初始

同时,在1970年代中后期,民间和官方机构也相继主办歌曲创作比赛,对本土创作华文歌曲的发展,起着直接的催化作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7年由国家剧场信托局和新加坡电视广播电台主办的“我们的歌”歌曲创作比赛、于1978年与1979年新加坡工业职工联合会和新兴工业工友联合会联办的 “工友之歌——歌曲创作比赛”,以及1979年南洋大学主办的“南大校歌”作曲比赛。

“工友之歌——歌曲创作比赛”,手册,1979年。(潘耀田提供)

1970年代歌唱比赛催生的本土创作华语歌曲

  • 沈光辉的《新加坡的青年》
  • 庄亨雄以及潘耀田的同名歌曲《我是共和国的小画家》(苏在敦作词)
  • 吴怡龙的《美丽的家乡》
  • 郭永秀以及欧阳善章的同名歌曲《新加坡向你微笑
  • 周炯训和李志群的同名歌曲《请听樟宜海浪
  • 吴奕明的《工友之歌》
  • 陈惟胜的《工友进行曲》(钱可立作词)
  • 潘耀田的《欢迎新会员》(苏在敦作词)《南大颂》(米然作词
  • 李健侬的《劳动的歌儿唱不完》(刘淑玲作词)
  • 王瑞贤的《建筑工人之歌》(叶淑雯作词)
  • 1973年,新加坡也迎来了第一部编制较完整的本土创作华语歌剧音乐——由黄世荣作词、李煜传作曲的《灵芝姑娘

1979年,新加坡本土华文歌曲进入一个创作风格的分水岭。作曲家梁荣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音乐语言重新诠释李白的诗句,创作了《李白诗四首》合唱组歌。7 此前的歌曲,无论是业余或专业性质,在写作技法或风格,基本上都较传统和保守。梁荣平这可谓“划时代”的创作,和前述华语歌曲在技法上截然不同,意味着本土创作华语歌曲已渐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