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广东音乐
新加坡的广东音乐活动,大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粤剧艺术开始流传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时代。狭义的广东音乐或粤乐,专指发源于珠江三角洲,明清以来吸收中原古乐、戏曲曲牌与江南小调之后,在清代中晚期孕育而成的一种纯器乐乐种。1相传在咸丰年间(1851-1860),粤剧曾因戏班涉及起义而遭清廷禁演,也间接促进了民间乐社的器乐演奏。这类型的乐曲创作在1920年代左右达到高峰,这时期不但创制了广东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高胡,还吸收了西方音乐元素。
更广义来说,就新加坡的娱乐活动而言,“广东音乐”的概念在这个乐种之外,也可以考虑包括广府方言群历来盛行过,举凡在戏园、茶楼、电影院、街戏、广播电台、会馆等场所表演过的传统说唱、粤曲,长剧、折子戏的配乐,还有宗教仪式音乐,甚至是本地音乐人在粤语流行歌曲方面的创作,以及新谣的粤语演绎。
战前的广东音乐
清末民初的民间说唱,如刊登于在新加坡早期报章如《叻报》《中兴日报》《总汇新报》上的南音、粤讴等,反映男欢女爱以及民生问题,是俗文学的一种。220世纪初,新加坡的茶楼、酒楼已经出现歌女清唱的娱乐表演,有些也有乐队伴奏。3到了1930年代,牛车水一带市民所熟知的南天酒楼、天一景、新纪元等,都曾有歌伶演唱粤曲,这种娱乐形式一直流行到1950年代。
二战前,又有许多粤曲粤剧的业余乐社的成立,其中包括曾为抗日赈灾而表演的昙花镜影慈善剧社、海天游艺会等。专业乐师方面,普福会馆是一个历史可追溯至1890年的行会组织,他们原本是粤剧里所谓的“棚面师傅”,从粤剧行会八和会馆脱离出来自立门户。4
战后的广东音乐
在电视尚未出现的马来亚时代,直到国家独立后的1970年代,粤曲的播放及粤剧电影也一度盛行。粤剧电影在1950、60年代属于主流娱乐。马来亚电台及丽的呼声也常常播放由本地团体演奏及演唱的粤曲。这些业余团体包括国声音乐社、幽谷音乐剧社、星华音乐社、钟声音乐研究社,还包括一些广帮会馆的乐剧部。节目除了演唱粤曲之外,也有一些广东小曲的合奏如《平湖秋月》《旱天雷》之类。5这类团体也流行以小提琴作为伴奏乐器,其他西乐乐器还有色士风(萨克斯风)、班卓琴、木琴等。61950、60年代,这些业余乐社到电台录音时,因经费有限,无法为乐手们提供演奏费用或车马费,但领队或理事会的惯例是之后请大家吃一顿饭,作为酬谢。7
1950、60年代,新加坡游艺场盛行,成为香港名伶前来表演粤剧的重要场地,也是各大广帮会馆为各种筹款而举行粤剧粤曲义演的场所。8随着城市发展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本地街戏在1970年代总体逐渐没落,其盛行时,粤剧戏班常重金礼聘香港的著名文武生及花旦担任这些酬神戏的主角,成为本地粤剧街戏至今的一大卖点。与此同时,至今仍可见到少数本地乐师担任音乐领导,传承为街戏演出提供现场“音乐拍和”的伴奏技巧,如光辉粤剧团就是其中例子。9
1980年代后的新趋势
自1980年代起,本地粤剧界开始和新中国交流,观众也逐渐接受新的音乐风格。1990年代,本地剧团开始引进学院背景的中国专业乐师和粤剧演员。10音乐创作方面,本地著名粤剧团体敦煌剧坊也和广州著名编曲家卜灿荣合作,打造新剧目。东安大乐队自2008年起,也经常为敦煌剧坊的演出提供伴奏。
长期以来,新加坡的广东音乐主要依附于粤剧表演。除此之外,鲜少有纯粹器乐性质的表演。而目前东安大乐队在现有的汇演形式里,又尝试穿插新创合奏曲及大合唱的曲目,同时也希望多吸引非粤剧背景的华乐乐手来参与。
以商业运作的模式来维持音乐艺术活动也不容易。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牛车水就目睹了至少两家广东音乐团体的运作告一段落(分别为普福会馆和前身为荣艺粤乐苑的“荣艺粤剧院大乐队”)。所幸的是,新加坡至今仍有不少粤曲爱好者,常到牛车水一带的乐社或俱乐部参加“唱局”。一般每半个小时的时段,就供两人对唱一首故事鲜明,情感多起伏的曲目。这里的唱局和香港的情况对比起来,现场音乐伴奏比较精简,从七、八位乐手简化至三到四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粤曲和粤剧如今在网上有大量的资源,为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本地不少英文教育背景的人士,也更容易通过粤曲和粤剧来体验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蕴。
1 | 黎田,《粤乐》,页65。 |
2 | 李庆年编,《马来亚粤讴大全》(新加坡:今古书画店,2012)收集了清末至二战前新马报章所刊登过的粤讴,有不少南洋特色。粤讴作为一种歌体,经历过文人的参与创作,以及配以琵琶、扬琴等乐器伴奏的发展,民国时期后已经少人传唱,战后除了香港有李银娇的《桃花扇》等录音传世,已几乎绝迹。新加坡在清末民初报章里所见到的粤讴,多少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生活、政治趋势及社会演变。见黄子明,《优影振天声:牛车水百年文化历程》,页10、146-149。 |
3 | 区如柏,《地方戏曲声声不息》,页132。 |
4 | 同上,页131。 |
5 | 钟声音乐研究社前会员邱沾恩的访谈记录,由邱慧珠提供个人笔记,2024年2月至3月。 |
6 | 钟声音乐研究社前会员陈明的访谈记录,陈咏欣提供私人访谈录音,2024年3月。 |
7 | 据邱沾恩、陈明的访谈记录。 |
8 | 易琰,《梨园世纪:新加坡华族地方戏曲之路》,页91。 |
9 | 光辉粤剧团于1978年成立,向来采用香港经典剧本,见:易琰(2015)《梨园世纪:新加坡华族地方戏曲之路》,页401。 |
10 | 蔡曙鹏,〈新加坡粤剧:传承与创造〉。 |
区如柏,《地方戏曲声声不息》。新加坡:青年书局,2008。 | |
许永顺,《新加坡粤剧历史篇1965-1983》。新加坡:许永顺工作厅,2006。 | |
朱少璋编校,《粤讴采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 |
易琰,《梨园世纪:新加坡华族地方戏曲之路》。新加坡:新加坡戏曲学院,2015。 | |
黄子明,《优影振天声:牛车水百年文化历程》。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19。 | |
蔡曙鹏,〈新加坡粤剧:传承与创造〉。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音乐研究中心网站,2018年9月28日。 | |
黎田,《粤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 |
陈小锐口述访谈,2024年3月5日。访员:黄子明。地点:东安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