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的后代,目前在新加坡总人口中占超过70%。这些移民先辈早在15世纪,便已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新马一带定居。早期移民虽然分属不同籍贯,口操不同方言,但多数都来自中国南方。其中一个群体,就是海南人。

新加坡海南社群的人口在过去600年来持续增长。根据202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的统计,新加坡目前约有18万3000名海南人定居。1海南人是本地第五大方言群。海南人和其他方言社群一样,为了联系乡情、敦睦乡谊,建立了自己的宗乡会馆——例如1854年成立的海南会馆,和1956年成立的新加坡海南协会——负责为同乡谋福祉,协助他们安排工作和住宿、给家乡亲人汇款等。这些会馆后来在发展和推广海南音乐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本地海南音乐工作者的活动中心。

海南音乐类型

海南音乐大致上分为民谣、八音、琼剧三大类,其中以口耳方式代代相传的海南民谣,可细分为山歌、渔歌和儿歌。至今仍广为传唱的海南民谣,有《五指山歌》《站在山顶唱山歌》《日头出出雨下下》等。

海南八音使用的八个乐器类别,可分为两种:一是唢呐、月琴、扬琴、笛子、吊弦(亦称调弦)等旋律乐器,二是钹、鼓、锣等打击乐器。现代的八音乐团,可视演出需要灵活安排乐器,乐团一般会在婚礼或神明诞辰之类的喜庆活动上表演。

民谣和八音是常伴海南人日常生活的音乐,琼剧则被视为更高层次的艺术形式。琼剧演出在悠长历史中发展出一套须严格遵从的标准体系。琼剧分为古装戏、文明戏两种,古装戏主要讲述过去的事迹,文明戏呈现的是当代的故事,可视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吊弦是琼剧表演的领奏乐器,因以弦为掌调乐器,故也称调弦。其他配乐乐器则有:唢呐、扬琴、月琴、大阮、大胡、鼓、锣、钹等。

琼南音乐戏剧社的琼剧演出,1960年至1969年。(英国皇家空军实里达协会藏品,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琼剧的传承

琼剧团一般都由琼剧名角发起,目的是为培养能胜任专业演出的本地人才。其中一个著名例子,是知名琼剧男演员庆寿兰(1808-1895)于1859年创办的星州剧社,惟剧团目前已解散。2至今仍在运作的重要剧团,都是较后成立的,例如新加坡琼州青年会(1956)、琼南音乐戏剧社(1957,今新兴港琼南剧社)、琼联声剧社(1957)和二南琼剧团(1966)。这些剧团在新加坡琼剧的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3

许多琼剧团的作品灌录成唱片后广受欢迎,使得琼剧更广泛地传播。其中最受欢迎的唱片曲目包括:《红叶题诗》《张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与黄金》等。因琼剧盛行而催生的本地琼剧明星包括吴雪梅、符青云(符敦理)、符赛珠,另外还有乐手符祥春(1904-1989)、韩宣元等。这几位琼剧演员的艺术才华,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新加坡作为移民社会,其丰富文化遗产实由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交织而成。这当中,海南社群的音乐传统也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亦糅合了潮州社群和广东社群的文化特色。在海南宗乡团体的推动下,海南音乐是新加坡文化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