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新加坡作曲家之父”的梁荣平(1931-2011)是一名深受敬仰的作曲家、指挥家和教育家。1

教育背景与教学生涯

梁荣平出生于新加坡,在圣伯特理中学校受中英文教育,1949年完成学业。他16岁自学钢琴,17岁自学吉他。21951年至1953年间,梁荣平入学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并于毕业后分别在五所小学教授音乐和歌唱。稳定的收入使他得以向南非籍钢琴演奏家諾琳·斯托克斯(1917-2012)正式学琴,另外也获得奖学金向弗雷德·克林普尔(生卒年不详)学习低音管。授课上课之余,他还抽出时间参加新加坡音乐协会合唱团。3

1955年,梁荣平获得当时的教育部颁发奖学金,前往伦敦市政厅音乐及戏剧学院主修作曲,41958年毕业后回到新加坡,在师资训练学院担任音乐讲师,之后便开始投入星市音乐会的活动。5

作曲家李运贺(左起)、梁荣平、周龙和潘耀田,约2000年。(潘耀田提供)

1966年,梁荣平获得法国政府的奖学金,前往法国追随娜迪亚·布朗热(1887-1979)学习两年。布朗热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曾教过许多著名作曲家,包括格拉奇娜·巴切维茨(1909-1969)、伦诺克斯·伯克利(1903-1989)、艾略特·卡特(1908-2012)、阿隆·科普兰等(1900-1990)。她鼓励梁荣平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汲取养分,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音乐。6

回国后,梁荣平继续在师资训练学院任教,并于1971年成为音乐系主任。当时学院已更名为教育学院。教学以外,他仍然活跃于音乐界,后来还获任命为新加坡国家剧院乐团的驻团指挥。71975年,梁荣平获得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前往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大学攻读音乐教育研究生课程。81982年,他更获颁新加坡最高荣誉艺术奖项——文化奖,表彰他为新加坡的音乐发展做出的贡献。9

晚年时,梁荣平曾担任新加坡青年乐团(今新加坡国家青年乐团)总监,并在南洋美专(今南洋艺术学院)创立音乐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重要作品

1950年代,梁荣平先后创立丽的呼声青年歌咏队(1953)和星市音乐会(1959)。由于当时能供合唱团演唱的本地作品极少,出于需要,他开始为两个团体作曲。10梁荣平创作的中文合唱曲当中,较为著名的有《当百花盛开》《早安啊,马来亚》等,其中不少都是由本地著名文人填词,11虽然曲风偏中式,但处理手法既现代又清新,成为梁荣平作品的一大特色。

多年下来,梁荣平作品的发展也反映了新加坡社会的独特面貌。他在新加坡广播局合唱团于1988年委托创作的《舞龙》中,利用人声模仿舞龙表演的鼓声,创作了一首超越语言、任何人都能欣赏的合唱曲。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为青年节委约的《街头巷尾》,歌词从头到尾只用了本地小贩中心美食的名字。2005年,同样也是为青年节而作的《夕阳》则融入新加坡四大官方语言。12另外,1988年新加坡青年合唱团委托制作的《恶梦》,填上的是新加坡作家Angeline Yap所写的英文歌词。

除了创作合唱曲,梁荣平也为大大小小的室内乐团和管弦乐团创作乐曲。1979年,新加坡的第一支职业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正式成团。当时已写出两部交响乐的梁荣平,很快受邀为乐团创作乐曲。1980年,新加坡交响乐团首演了他取材著名马来民谣而作的《Dayong Sampan序曲》。1992年,梁荣平为教育部的新加坡青年节“室内乐队中央评审”创作了一首为管乐队而写的《破晓与日出》,让新一代的管乐演奏家走进了他的音乐。

梁荣平为新加坡交响乐团创作《Dayong Sampan序曲》,1980年。(取自《海峡时报》,新报业媒体授权转载)

另外,梁荣平还是第一个为英语歌剧作曲的新加坡人。他接受新加坡歌剧团委托而写的《玫瑰缘》于1997年首演,剧本由新加坡著名诗人唐爱文执笔,故事围绕一对来自不同土生华人家族的苦命恋人展开。

梁荣平的创作横跨数十年,其中包括各种声乐和器乐的合奏曲。他的音乐语汇和对所选主题的音乐处理,与新加坡的音乐和文化历史发展同步。无论是学生、表演者、作曲家、音乐总监还是观众,任何曾踏足新加坡音乐界的新加坡人,都应曾于某个时刻接触过梁荣平的音乐——也许是受过他的音乐指导或教学,也可能是排练和演奏过他的乐曲,又或者纯粹欣赏过他无数作品中的其中一首。

虽然梁荣平已于2011年4月11日离世,但他的精神将通过梁荣平音乐基金得到延续。梁荣平去世后设立的这个基金,旨在资助南洋艺术学院的音乐系学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