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乐团与南洋风格华乐
南洋风格华乐为传统华乐与南洋地区的音乐元素融合所创作的华乐作品,曲调优美缤纷多样,旋律流畅且富有韵律感。虽然新加坡华乐团几年前曾委约创作了《鱼尾狮传奇》等作品,但“南洋风格华乐”一词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音乐总监兼指挥家叶聪于2002年上任时才确认。2002年新加坡华乐团开启“南洋风格华乐创作”,展示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色,传递人们对和谐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加强本土身份的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
广义来说,“南洋”指的是南方的海洋,以中国为中心,南方的海洋地域范围即可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中国以南之州省地区等地。早期华人移民称东南亚地区为“南洋”,19世纪,来自中国的华人“下南洋”,以劳力在南洋地区谋生、立业、甚至定居,成为“南洋华侨”。这些华人所带来的家乡文化与南洋文化结合,形成了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脉络。
新加坡华乐团“南洋风格”华乐的开创
新加坡华乐团提出南洋风格华乐前,此音乐创作概念已在民间传播,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新加坡文化的独立姿态和精神。许多民间团体,如湘灵音乐社、南华潮乐团、狮城华乐团、吉丰华乐团等,为寻求突显身份认同与立足本土,也积极在音乐创作上思考“本土化”的概念与实践。
新加坡华乐团于叶聪任职音乐总监期间,受到“南洋画派”的启发,他将“南洋乐派”分阶段展开,从各方面了解南洋地区的曲调风格及南洋曲目的定位,并开始邀约本地的作曲家尝试创作南洋风格作品。作曲家罗伟伦的《王子与狮子》《海上第一人——郑和》,与王辰威的《姐妹岛》可为“南洋风格”华乐的代表作品。
新加坡华乐团于2006年、2011年与2015年举办国际华乐作曲大赛,为“具南洋特色的华乐”奠下创作基础及潜力。从作曲大赛获奖作品到委约作品,至今已累积60多部南洋风格华乐的相关曲目。除了推动具有“南洋风格”华乐作品的创作,同时,也培养一批作曲家,为本地青年作曲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平台。乐团分期委任驻团作曲家:罗伟伦、潘耀田、埃里克·沃森、王辰威等,主办作曲工作坊及讲座,深入田野实地采风研究,亲身体验南洋音乐文化,为南洋风格华乐的发展及创作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加坡华乐团南洋风格华乐努力朝着摆脱束缚的方向前进,这样的华乐发展,是以中国音乐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同时,融合出本地的元素,以期创作出崭新的音乐风格为目标。
华乐来到新加坡之后,历经多代人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保留传统华乐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则依据新加坡地理、气候、文化特点,形成了具有新加坡文化风情的“南洋风格”华乐。已处于成熟阶段的“南洋风格”华乐,扎根于东南亚音乐文化的土壤,持续坚持灌溉,使之茁壮成长,此风格也让新加坡华乐在国际上更具有自己独特的华乐语汇。
林傅强,《视域下的新加坡华乐发展路径》。新加坡:新加坡华乐总会出版,2023。 | |
李明晏,〈民乐之南——论新加坡华乐团南洋风华乐之开创与延续〉。《中央音乐学院学报》4(2018):42-54。 | |
梁荣锦,《人民的乐团:新加坡华乐团1996-2016》。新加坡:新加坡华乐团有限公司,2017。 | |
张萌,〈打造“南洋华乐”品牌〉。《人民音乐》6(2011):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