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时代曲粤唱:丽莎《相思泪》(1972)
粤乐一词,本包含粤剧、粤曲艺(粤曲、南音等)及狭义的广东音乐(器乐)。1然广义的广东音乐(广东省的音乐),却包括粤乐、潮州音乐及客家汉乐。2而在器乐的讨论中,粤乐与广东音乐二词基本上是互通的。
粤剧及粤曲中的小曲,吸纳了大量1930年代到1950年代的时代曲;粤语流行曲亦然。3新加坡歌手丽莎(黄焕婵)于1972年灌录的《相思泪》,原曲为周璇(1920-1957)的时代曲《四季相思》(1940)。4这说明了周璇1940年的歌曲于1970年代南洋仍具影响力。
《相思泪》由马来西亚歌手郭炳坚(1933-2015)填词,其词通俗易懂,胜在坦率,并用了旧日的粤口语,如“忍心抛弃负情未说缘由……因乜解究书信都未曾有?”颇有那个世纪初的味道。
从《四季相思》到《相思泪》
虽是华语时代曲,《四季相思》的伴奏却以广东粤乐的高胡、喉管、笛子、色士(编按:萨克斯风,saxophone)为主。而乐手的演奏,基本上是粤乐的风格。5细听其高胡演奏,手法俨如著名乐师吕文成(1898-1981)。6但与《四季相思》的伴奏恰恰相反的是,《相思泪》全用电吉他、电子琴、爵士鼓等西方乐器。
无论郭炳坚、郑锦昌(1941-2019)或后来翻唱《相思泪》的众多女歌手,均未及丽莎1972年所灌录的版本影响深远。7
20世纪初的回忆及共鸣
丽莎唱的并非粤剧、粤曲的子喉,而是一般流行曲的唱法,且在长音用了当时台湾华语歌手流行的震音,仅其咬字,语气较接近粤曲。南洋华人说的粤语较接近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粤语电影中上两代人说的粤语。而丽莎是用英语拼音标注歌词去学习粤语发音的。8她的咬字有少许夸张,并略带哭腔,加上郭炳坚的用词,其粤味是以口音、发声及语气经营出来的一个能让听众追寻、重构、怀旧及想像上两代老歌、老广东话的声音境域,颇能勾起20世纪初的回忆及共鸣。
丽莎的《相思泪》是继1960年代马来西亚的上官流云(1922-2002)《行快D 啦喂!》后,南洋粤语歌曲影响香港乐坛两首成功的例子,反映出1949年后到1970年代初,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粤语文化仍然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1 | 有关粤剧及粤曲中的音乐类别,见余少华,〈从《絃歌必读》到《国乐新声》:丘鹤俦的粤乐出版定位〉,《香港大学中文学报》,2023:113-144。 |
2 | 三者的关系,可参考余少华〈粤、潮、客音乐在香港的歷史实况〉,《信报》,2018年1月24日。 |
3 | 时代曲于粤语流行曲中的应用,见余少华〈周璇与陈歌辛在四十年代末的香港电影〉,收入郭静宁、吴君玉编《探索1930至1940年代香港电影下篇:类型.地域.文化》(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22),页310-312。至于外省音乐粤化的例子,可参考Yu Siu Wah, “The Making of a Cantonese Popular Song amidst National Crises in China: From Jiang Jun Ling to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in Kinnia Yau Shuk-ting 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Reconstruction in Asian Economies, 151–170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2013)。 |
4 | 有关周璇的时代曲电影及其命运更深入的讨论,详拙文〈周璇与陈歌辛在四十年代末的香港电影〉,页304-319; Yu Siu Wah, “Movies and Politics in the History of a Chinese Popular Song: From Tang Wei, Li Koran, Zhou Xuan to Abing the Blind”, Asian Musicology 17(2011): 105–142。 |
5 | 周璇另两首名曲《送君》及《花花姑娘》的伴奏,亦用同样的粤乐配器及演奏风格。 |
6 | 虽然吕文成于一二八事变(1932)后已离沪定居香港,其于1939年至1940年间返上海参与录音也有可能。 |
7 | 郭炳坚或于更早前唱过《相思泪》,但他迟至1978年及1981年方先后两次灌录《相思泪》,而其于1972年在怎样的情况下为丽莎填词仍有待研究。 |
8 | 见“粤语歌手丽莎”,《狮城有约:立国回忆录》,2019年9月5日。 |
Baranovitch, Nimrod. China’s New Voices: Popular Music, Ethnicity, Gender and Politics, 1978–1997.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 |
Jones, Andrew. 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
黄晓晴访问、笔录,余少华整理,〈想像粤乐〉。《粤乐通讯》创刊号,第1期,2018年,页2-14。 | |
黄志华,《早期香港粤语流行曲:1950-1974》。香港:三联书店,2000。 | |
杨汉伦、余少华,《粤语歌曲解读——蜕变中的香港声音》。香港:汇智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