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乐一词,本包含粤剧、粤曲艺(粤曲、南音等)及狭义的广东音乐(器乐)。1然广义的广东音乐(广东省的音乐),却包括粤乐、潮州音乐及客家汉乐。2而在器乐的讨论中,粤乐与广东音乐二词基本上是互通的。

粤剧及粤曲中的小曲,吸纳了大量1930年代到1950年代的时代曲;粤语流行曲亦然。3新加坡歌手丽莎(黄焕婵)于1972年灌录的《相思泪》,原曲为周璇(1920-1957)的时代曲《四季相思》(1940)。4这说明了周璇1940年的歌曲于1970年代南洋仍具影响力。

《相思泪》由马来西亚歌手郭炳坚(1933-2015)填词,其词通俗易懂,胜在坦率,并用了旧日的粤口语,如“忍心抛弃负情未说缘由……因乜解究书信都未曾有?”颇有那个世纪初的味道。

丽莎《相思泪》唱片封套,新加坡群星唱片行出版,1972年。(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丽莎莅港纪念金唱片》唱片封套,新加坡群星唱片行、香港香港文志天民唱片有限公共同出版,1960年代至1980年代。(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丽莎《再洒相思泪》唱片封套,香港丽风唱片有限公司出版,1976年。(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藏,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提供)

从《四季相思》到《相思泪》

虽是华语时代曲,《四季相思》的伴奏却以广东粤乐的高胡、喉管、笛子、色士(编按:萨克斯风,saxophone)为主。而乐手的演奏,基本上是粤乐的风格。5细听其高胡演奏,手法俨如著名乐师吕文成(1898-1981)。6但与《四季相思》的伴奏恰恰相反的是,《相思泪》全用电吉他、电子琴、爵士鼓等西方乐器。

无论郭炳坚、郑锦昌(1941-2019)或后来翻唱《相思泪》的众多女歌手,均未及丽莎1972年所灌录的版本影响深远。7

20世纪初的回忆及共鸣

丽莎唱的并非粤剧、粤曲的子喉,而是一般流行曲的唱法,且在长音用了当时台湾华语歌手流行的震音,仅其咬字,语气较接近粤曲。南洋华人说的粤语较接近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粤语电影中上两代人说的粤语。而丽莎是用英语拼音标注歌词去学习粤语发音的。8她的咬字有少许夸张,并略带哭腔,加上郭炳坚的用词,其粤味是以口音、发声及语气经营出来的一个能让听众追寻、重构、怀旧及想像上两代老歌、老广东话的声音境域,颇能勾起20世纪初的回忆及共鸣。

丽莎的《相思泪》是继1960年代马来西亚的上官流云(1922-2002)《行快D 啦喂!》后,南洋粤语歌曲影响香港乐坛两首成功的例子,反映出1949年后到1970年代初,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粤语文化仍然关系密切,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