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交替间的新加坡华语歌曲创作(1980年代至2000年代)
1980年代除了可说是本地华语歌曲创作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是“新谣”——本地一股新兴潮流华文歌曲——崛起的时代。新谣一开始只是作为业余性质的情感抒发,并非有系统的音乐运动,虽然如此,年轻的新谣作者中不乏有才情与抱负者。
新谣歌曲代表作
同一年代的另一边厢,黎华(李学训,1932-1991)以及槐华(鄞国琦,1936-2023)等人延续1970年代歌曲的精神风貌,创作了富有本土原乡情愁的《柴船头》1和《故乡的怀念》。
其他音乐格调相似的歌曲
- 网雷作词、黎华作曲的《啊!宝塔》
- 休斯诗、邹绛翻译、黎华作曲的《梦想》
- 戈火词曲的《送行》
- 方歌作曲的《窗前》
- 铁雄作词、槟旭作曲的《哭友》
国家剧场写曲人学会《我们的歌》
也是同个时期,成立于1980年的国家剧场写曲人学会于1980年代初开始出版《我们的歌:新加坡歌曲创作》歌集,这系列歌集可谓本土创作华语歌曲的集大成,收录了同时期重要的作品。
1980年代《我们的歌:新加坡歌曲创作》歌集收录的重要作品
- 董长英作词、李德华作曲的《恋》《对酌》
- 徐志摩作词、周炯训作曲的《山中》
- 吴景廉词曲的《怀念》《游子梦》
- 李秀军作词、李伍华作曲的《暮归》
- 周灿作词、丁祝三作曲的《我的歌》
- 淡莹作词、梁荣平作曲的《伞内的春天》
- 杜红作词、林哲源作曲的《我住的地方》
- 任芳作词、沈炳光作曲的《寡妇山翠千重》《银汉双星》
- 米然作词、李煜传作曲的《窗外玫瑰花儿怒放》
- 淡莹作词、吴世铭作曲的《希望》
- 郭永秀词曲的《生命之歌》
- 陈之初作词、黄晚成作曲的《相思苦》
- 杏林子作词、余远淳作曲的《当我离去》
- 陈华淑作词、李其海作曲的《相思曲》
- 邓禹平作词、迪安作曲的《我送你一首小诗》
- 苏茜作词、苏启祯作曲的《美丽繁荣可爱和平的家园》
- 原甸作词、甄炎荣作曲的《思念》
- 冼国栋词曲的《远航》
- 董事作词、张光华作曲的《我们都是好朋友》
1984年,新加坡艺术节与本地华语话剧团体联合呈献寓言剧《乌拉世界》,剧作的配乐里包含了三首由潘耀田作曲、韩劳达作词的独唱以及合唱歌曲——《月是故乡明》《一切都能假》以及《采药歌》。
1986年,梁荣平也根据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九歌”创作了一组充满新意的同名大型合唱曲《九歌》。
1990年代以后,传统的华语源流合唱团如李豪合唱团、佳音合唱团、星市合唱团、乐乐合唱团、艺术合唱团3等都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逐渐沉寂。强力崛起的年轻一代合唱团,在演唱曲目、格调方面,无论古典或现代,一般有较西化的倾向。4演唱形式也以无伴奏合唱居多。这和以往本地传统华语合唱团普遍流行的钢琴伴奏形式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上本地语文教育环境的发展与改变,合唱团的中文曲,尤其是新创新编的,在1990年代已大幅度减少。虽然大环境改变,这时期仍有一些延续早前风貌的作品。
1990年代延续早前风貌的本土创作华语歌曲
千禧年以后的华语歌曲创作
进入2000年,本地华文歌曲除了延续自新谣的流行歌曲以外,具有传统及古典形态的华文歌曲创作已然式微。这时期比较重要,且稍有不同的作品有梁荣平于2005年出版、根据古笛的诗谱写的合唱曲《山笛组歌》5。尚有2000年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委约制作,于2001年于新加坡艺术节首演,庄永康作词、潘耀田作曲,记述了古圣贤孔子起伏跌宕一生10个连环乐章的大型叙事合唱曲《化雨》。
新加坡作曲家协会,也就是前述的国家剧场写曲人学会,在历届会长李煜传、郭永秀以及现任会长周炯训的领导下,也在这阶段也持续出版《新加坡歌曲创作》歌集。其中收入的作品,较之早前,风格显得更多样化,也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意。
2000年以后的《新加坡歌曲创作》代表作
- 周炯训作曲的《太阳落了》(佚名作词)、《水中花》(蒋勳作词)、《默契之歌》(冼国栋作词)
- 郭永秀词曲的《流吧,小河》《云雀》(佚名作词)
- 林亚历作曲的《假如我是一片云》(梁进全作词)、《蒲公英》(王新华作词)
- 冼国栋作曲的《我们隔得那么远》(网雷作词)
- 甄炎荣作曲的《自知者明》(老子作词)
- 吴杰作曲的《这里是我们的土地》(石顺义作词)
- 李伍华作曲的《咏梅》(毛泽东作词)
- 李其海作曲的《喜迎千禧》(王淑华作词)
- 李煜传词曲的《美好幸福的新世纪》
- 王欣词曲的《新加坡,我为你歌唱》
- 吴启人词曲的《新加坡,我亲爱的祖国》
- 傅春安作曲的《串串回忆》(孙仪作词)
- 黄信勇词曲的《可敬的白衣天使》
- 萧淳元作曲的《蝶语》(刘梦茵诗)
- 刘斌作曲的《你指着太阳起誓》(闻一多作词)、《颂》(沈从文作词)
2020年,潘耀田和本地诗人林子也联合创作了蕴含新马两地乡土情怀记忆的一系列独唱歌曲(《己亥年寄望》《昆仑浪》《三月流火》《太平湖》《偶然》《遇见》《家》《春》《秋》《早晨》)以及合唱歌曲(《春天湖》《杜鹃花》《风月有情》《纪念册》《那一片青草地》《元旦》《萤火虫》《蒲公英》《沁园春——悼念消失的华校》)。6
1930年代至2000年代,为数不少的新加坡本土创作华语歌曲面世。这些歌曲创作表达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文风貌、审美观感及思想印记。也因为学习环境及师资条件的改善,作品的技术含量也因时代进步而日渐提升。记谱方式则依然以简谱和五线谱为主。创作形式则包括清唱(无伴奏独唱)、无伴奏齐唱或合唱,或以钢琴、手风琴或华乐小组伴奏的独唱、齐唱、重唱、合唱,以至较后期以专业华乐团和交响乐团伴奏的独唱与大型合唱。整体而言,新加坡本土创作华文歌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质量上不断长足进步。
1 | 柴船头位于新加坡河中流驳船码头与李德桥左边交界处。 |
2 | 李豪词曲,黄友棣编曲。 |
3 | 原国家剧场艺术团属下合唱团。 |
4 | 吴多才所创作的方言合唱曲如《落水天》《雨夜花》以及《海南的回忆》是其中的例外。 |
5 | 内含《可爱的山乡》《蕉林曲》《芦笛岩》《唱起山歌过岭游》《船从远方来》以及《漓江月》。 |
6 | 参见:线上音乐会《家》。 |
人民行动党中央文化局编,《新加坡颂:本地创作乐曲选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中央文化局,1968。 | |
王永鸿、林慈训编,《南洋之歌续集:七十年代本地创作歌集》。新加坡:私人出版,2019年。 | |
田鸣恩编,《中学歌集》。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68。 | |
杜青编,《胶林我们的母亲:一个音乐家艰难的学习路程》。新加坡:八方文化,2009。 | |
李豪合唱团编,《李豪合唱团成立三十周年演唱会特刊》。新加坡:李豪合唱团,1982。 | |
邹文学,〈奔腾的海洋——马人〉。《联合早报》,2019年8月1日。 | |
国家剧场写曲人学会编,《新加坡歌曲创作》第二辑。新加坡:国家剧场写曲人学会、胜友书局,1986。 | |
槐华编,《歌典:南洋之歌,1939-2011》。新加坡:朝晖艺术及文化公司,2013。 | |
蔡慧琨,〈新加坡的华文合唱活动〉。《福建艺术》,第5期(2017),页50-51。 | |
National Arts Council, ed. Singalong: A Collection of Singapore Songs (Lyrics). Singapore: National Arts Council,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rts, 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