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客家音乐
作为新加坡华族的一大社群,客家人从本地开发之初就有活跃的社团活动与社群文化。根据从事客家研究的学者李小燕的研究,1819年新加坡开埠之前,岛上华人不多,后因英国人开发建设,大量华工才从邻近地区移入;1822年新加坡客属应和会馆、惠州会馆成立,显见当时已有不少客家移民。19世纪中期迄今,有更多客家同乡会、宗亲会、社区型客家组织相继成立,尽管目前客家人仅占新加坡华族总人口约十分之一,但其丰富的社群文化,仍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引人注目。
民歌与戏曲
新加坡客家音乐活动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客语民歌与戏曲。既有研究指出,1930年代德光岛上许多务农的客家人在劳作之际经常以山歌自娱,相关场景曾出现于作家崇汉(原名邹昔璆)的长篇小说《恋念德港情》中。1此外,1950年代新加坡游艺场如快乐世界(后更名为繁华世界)曾举办客家山歌演唱活动,据悉当时吸引了许多民众热烈参与。2
笔者的访查显示,约莫于1940年代至1950年代左右,在地客家社团与唱片公司曾发行客语民歌与戏曲唱片,如1940年代南洋客属总会国乐部(今汉乐团)曾发行外江戏/广东汉剧作品如《夜忆神州》《夜堂春》《五台山》;1950年代马标唱片曾发行客语戏曲《祝英台出世(梁祝哀史)》《英台入学》,以及客语民歌《发大财》《模范夫妻》《送郎过番歌》《娥媚月》等专辑。根据南洋客属总会华乐团顾问连荣史的回忆,1950年代客家会馆固定会举办传统戏曲活动;新年时会有汉乐小组去老人家家中拉弦、唱汉剧贺年,应和会馆则曾于春祭、秋祭聘请乐团演出。
随着20世纪中新加坡方言广播节目的开播,客语民歌与戏曲开始出现于大众媒体。1960年代有线电台丽的呼声与新加坡广播电台中文台均曾播放客语民歌,前者还曾推出客语讲古。3自1970年代政府推动以英语、华语为主的双语政策,华族方言与音乐展演在公共领域中受到限制,加上电视、电影等新兴娱乐的崛起,1970年代以来传统客语民歌与戏曲逐渐在社群中式微。
1980年新加坡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发展,华乐、西乐等学院艺术形式受到重视,南洋客属总会也顺应趋势,分别于1982年由张炳照、连荣史、叶耀基共同发起华乐团,1987年由高金保成立合唱团。此外,受到与其他地区客家艺文团体如广东汉剧团交流的影响,新加坡原本的汉乐爱好者也于2000年以来开始尝试将传统汉乐曲目以民族器乐形式演出,并于2012年共组南洋客属总会汉乐团。
歌唱班
2000年以降,与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客家歌谣团体与专业演唱者的交流,激励了新加坡各客家会馆组织自己的歌谣团体。2002年,在梁肇辉与张昭英的发起下,应和会馆首先成立山歌班;2004年,谢世康成立茶阳(大埔)会馆客家歌唱班,该歌唱班于2013年发展为茶阳客家合唱团;2007年,张振兴成立丰顺会馆客家歌唱班,黄志强组织客属黄氏公会客家歌唱班;2008年,高金保成立南洋客属总会山歌团;2012年,谢世康再成立客属宝树谢氏公会客家歌唱团;2013年,李荣德组织茶阳(大埔)客韵团;2014年,郭万福组织武吉班让客属公会客家歌唱班;2022年,河婆集团成员与客属黄氏公会共组歌唱班。这些会馆与歌谣团体不仅透过自身活动传唱各地客家歌谣、鼓励在地创新,还联合举办客家歌谣观摩会。观摩会从2004年第一次举办,至2023年已经是第13届。
客家会馆之外,新加坡的客家基督徒也在教会中以客语献诗,如新加坡客音天恩堂自2006年客家诗班成立以来,便将传统诗歌与敬拜赞美作品翻译为客语演唱,也在聚会中演唱会众能够共鸣的新创客语诗歌以及通俗歌曲如《共建美好新家园》。4
综上所述,音乐不仅是新加坡客家人展现社群特色的重要形式,也是回应现实生活、表达自身创造力的重要媒介。从山歌、戏曲、器乐到福音诗歌,新加坡客家音乐活动展现在地人文脉络的独特性,反映其中跨族群、跨地域与跨文化交流的生活轨迹。
1 | 黄贤强、冯咪咪、郭美玲,〈新加坡客家山歌与客家菜〉,页218-236。 |
2 | 张倍瑜,〈新加坡客家山歌:一个客家文化符号的在地化与跨域化〉,页89-109。 |
3 | 黄文车,〈开创南洋的在地娱乐文化:谈新加坡‘丽的呼声’厦语广播〉,页83-88;〈讲古传说尽岁月风云〉,页38-41。 |
4 | 戴敏莉,〈敬拜与音乐之客家诗班〉,收入卫理公会客音天恩堂编《卫理公会客音天恩堂客家崇拜10周年纪念特刊》,页40。 |
〈讲古传说尽岁月风云〉。《华汇》30期(2020),页38-41。 | |
崇汉,《恋念德港情》。新加坡:长屋出版社,1992。 | |
张倍瑜,〈新加坡客家山歌:一个客家文化符号的在地化与跨域化〉。收入黄贤强编《跨域研究客家文化》,页89-109。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茶阳(大埔)会馆、八方文化创作室,2015。 | |
李小燕,〈新加坡客家移民史与移民经验〉。收入黄贤强编《新加坡客家》,页11-2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
黄文车,〈开创南洋的在地娱乐文化:谈新加坡“丽的呼声”厦语广播〉。《国文天地》,第28卷,第8期(2013),页83-88。 | |
黄贤强、冯咪咪、郭美玲,〈新加坡客家山歌与客家菜〉。收入黄贤强编《新加坡客家》,页218-23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
卫理公会客音天恩堂,《卫理公会客音天恩堂客家崇拜10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卫理公会天恩堂,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