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唱片简史
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娱乐文化主要以现场演出为主,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1887年,科学家托马斯·爱迪生(1847-1931)发明了圆形滚筒式的留声机,不同科学家接续钻研,最终爱米尔·贝利纳(1851-1929)将之改良成为今日为人所熟悉的唱盘式留声机,从此改变了人类声音的传播模式。原本转瞬即逝的音乐与歌曲,因为现代录音技术的发明,得以被保留下来并大量生产成为商品销售。
1900年代初,留声机与唱片的登陆,为新加坡华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听觉体验与娱乐形式。在往后的数十载,唱片作为一种音乐商品逐渐普及,并走入一般普罗市民的家中。因此留声机与唱片的历史发展,实际上能反映出上个世纪新加坡华人的文化生活面貌。
方言唱片掀开序幕
清末民初起,不同语言演唱的唱片,已开始在新加坡市面上销售。由于新加坡华人内部组成丰富多元,包括了福建、潮州、广东、海南、客家等不同方言籍贯的华人社群,因此唱片公司一般会以各种华人方言,灌录各式的传统曲艺或流行歌曲,以针对不同的华人群体,扩大销售群。直至新加坡建国独立以后,华人社会的语言使用趋向了规范统一,以方言灌录的唱片逐渐减少,华语唱片开始成为市场的主导。
20世纪上半叶,新加坡传播经销的留声机与唱片,主要来自欧美国家的国际唱片公司,如英国的留声机公司与德国的壁架唱片等。至1920、30年代,香港的新月唱片公司与上海的大中华唱片两家华资企业,亦将所出版的唱片发行至新加坡。这段期间,新加坡虽然仍未有属于自己的唱片公司,但不少的职业戏班与业余社团,已被唱片公司邀请进行灌音活动。1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华人唱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起了全球各地华人社会的民族意识,新加坡亦开始销售具有抗战意识的华语唱片。到了日据时期,新加坡的唱片进口中断。虽然当时娱乐需求并非民众的首要考虑,但日军为了填补新加坡的唱片空缺,便将早前在上海灌唱但尚未发行的录音,制作成“太阳牌”唱片在新加坡发行。2
迈入1950年代,新加坡本土唱片业开始萌芽与发展。许多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如义发唱机唱片行等,相继在岛国成立,本地许多职业与业余歌手都投入唱片灌录的事业中。新加坡的唱片业亦由早期的以依赖唱片进口与代理为主,逐渐过渡到能独立地进行灌音、制造、包装等一系列生产过程。3
此外,1950、60年代亦是新加坡华族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重要传播媒介的唱片,经常与其他的文化形式如戏曲、电影与歌台等产生互动关系。这段期间由香港进口的戏曲电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及《苏六娘》(1960)在新加坡所掀起的“戏曲电影浪潮”,便带动了戏曲电影唱片的市场。与此同时,许多参与唱片制作的艺人与表演团体,如上官流云(1922-2002)、莺燕闽剧团4、王沙与野峰5等,亦经常流动于游艺场歌台、歌厅与歌剧院等不同表演场所。
1963年,新加坡电视台正式启播。电视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新加坡的娱乐生态,亦为本地唱片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如电视台拍摄的电视戏曲与举办的歌唱比赛,都带动着相关唱片的发展与销量。
自清末以降,录音技术与唱片工业的发展,对声音的传播与娱乐休闲的方式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迈入1970年代,本地唱片业热潮逐渐消退。音乐偏好的转变、盗版唱片的泛滥,与新兴娱乐场所的出现等,都对唱片市场与娱乐文化生态带来重要的冲击。许多唱片歌手亦因应时代的发展转换跑道,在其他不同的领域,如电视与歌台等继续他们的娱乐生涯,为本地流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1 | Goh Song Wei, “The Gramophone Industry and Chinese Records in Pre-war Singapore: Global Network and Local Consumption”. |
2 | Ross Laird, From Keroncong to Xinyao: The Record Industry in Singapore, 1903–1985. |
3 | 吴松蔚,〈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语唱片:华语语系视角下的研究〉。 |
4 | 莺燕闽剧团是由林莺莺与林燕燕姐妹所带领的摩登福建戏班。 |
5 | 王沙(1925-1998)本名王锦清;野峰(1932-1995)本名萧添财,是新加坡早期著名的谐剧艺人。 |
Gaisberg, Fred. Music on Record. London: Robert Hale Ltd, 1943. | |
Goh, Song Wei. “The Gramophone Industry and Chinese Records in Pre-war Singapore: Global Network and Local Consumption”. 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 16 (2022): 181–206. | |
Gronow, Pekka. “The Record Industry Comes to the Orient”, Ethnomusicology 25:2 (1981): 251–284. | |
Laird, Ross. From Keroncong to Xinyao: The Record Industry in Singapore, 1903–1985. Singapore: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2023. | |
容世诚,〈清末潮曲唱片琐谈〉。收入苏章恺主编,《潮影寻迹:新加坡潮剧历史记录》,页250-252。新加坡:南华潮剧社,2018。 | |
吴松蔚,〈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华语唱片:华语语系视角下的研究〉。收入邱克威等编,《茧变中的马来西亚与东南亚华人会:2021第五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双年会议文集》,页527-546。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台北: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