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实验的开端(1921-1935)

1921年,欧籍人士博治(生卒年不详)——柔佛州的电子工程师,把第一台无线电收音系统带入马来亚,是为马来亚域内最早的私人无线电广播实验的开端。1923年,博治集结了和他一样的欧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成立了马来亚首个无线电社——柔佛无线电社(1923-1924)。1924年,新加坡无线电社也相继成立。

1933年5月,英国殖民地当局授予首个广播执照给“马来亚无线电服务公司”,该公司所设立的Z.H.I.广播电台播音室就在其门市旁(乌节路门牌2号)。Z.H.I.为业余性质的广播,每周一、周三、周四傍晚和周日早上,面向全马来亚放送广播节目。这虽然是马来亚域内首次出现稳定的无线电传播,但其受众却局限于中上层阶级的欧籍人士。因为做无线电实验不仅需要购置、租借发射器材,发射无线电信也须获殖民地授予的无线电用品注册执照。而要获得该执照,还须购买昂贵的接收设备,并缴付五元给海峡殖民地政府。种种因素都导致无线电无法在此阶段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马来亚无线电服务公司服务项目及电台ZHI的广告,《海峡时报》,1935年2月15日。(新报业媒体授权转载)

娱乐新方式(1936-1942)

1935年7月21日,殖民地政府邮政及电报局授予“英属马来亚播音有限公司”(另名英属马来亚广播公司,简称马来亚广播)播音执照,新加坡第一家商业广播就此成立。1936年末,政府终止业余性质Z.H.I.广播台的播音执照,促使马来亚广播获新加坡独家经营专利权。为确保无线电信号不受城内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马来亚广播特将中波信号发射机和办公室建于汤申路加利谷山,并于1937年3月以呼号ZHL启播。1938年之际,ZHL广播放送时长达到每周36小时。该台除了放送以欧籍人士为主要受众的英文广播外,也为其他本地族群听众编排了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的一小时音乐节目。当时的第一任中文节目部主任为施祖贤(1910-1990)。

1930年代末,二战在欧洲全面爆发。战事虽未波及马来亚,但在英国情报局远东分局的作用力下,广播已被视为“宣传武器”。于是,英国殖民政府在1940年3月2日正式收购英属马来亚广播公司,将其重组为“马来亚广播公司”,隶属英国情报部管辖,继续为新加坡及马来联邦提供广播服务。自此,新加坡无线电广播的运作正式由国家机构负责,并进入另一发展阶段。马来亚广播公司在台长戴维斯(1906-卒年不详)的领导下稳健发展,期间不仅大量培训亚洲员工,还在原英属马来亚广播公司所在的加利谷山发射站新建四台无线电发射器,以便更稳定地向新加坡及马来亚半岛各地广播。与此同时,马来亚广播公司将播音室和办公室迁至国泰大厦,新增多语广播新闻时段,每天除了放送十二段英语新闻、九段华语(包括方言)新闻,另有马来语、淡米尔语、法语、阿拉伯语和荷兰语等不同语言的时事新闻。

1942年战争爆发,马来亚广播公司一批工作人员在日军占领新加坡前几天撤退到印尼雅加达和印度继续广播。新加坡的广播设施被日军接管,更名“昭南放送局”。在1942年至1945年新加坡光复前,日军也利用该广播台向新加坡人民进行政治宣传。

战后官方广播机构——马来亚电台(1946-1963)

日军在1945年9月受降后,马来亚广播公司立刻由英国军事管制区(马来亚)接管并进行重组。1946年,英国军事管制区成立广播部统筹全马来亚的广播工作,同年4月设泛马来亚的广播电台“马来亚电台”,为马来亚人民广播共和联邦机构的消息、教育公众舆论,并提供娱乐消息。该台总部设于新加坡,同时在槟城、马六甲、吉隆坡三地设有分局。电台的运作和决策则由新加坡海峡殖民政府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同理。1946年1月,马来亚电台也筹组了学校广播部门,为各语文源流的学校制作和提供辅助教育课程的广播节目1,以期解决战后教学资源匮乏问题。

在1950年的紧急状态下,殖民地政府的“紧急时期信息服务组”开始向农村社区和新村放送广播特备节目。同时,马来亚电台的华语、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节目也为配合政府在紧急时刻的工作,开始趋向马来亚化。1953年“农村社区广播”更名为“农村广播”,同时并入马来亚电台的节目部,由农村广播统筹负责节目编排等事宜。

小学儿童聆听学校广播,1956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从1950年开始,马来亚电台的广播时长逐年增长,放送的节目内容也丰富起来,其中李大傻(1913-1989)、王道(1920-1999)和黄正经(1912-2003)的“方言讲古”尤受欢迎。广播在1950年代的盛行也催生了广播的延伸印刷品,广播杂志——《南洋广播周刊》。

政治格局变动下的广播变迁(1963-1965)

1956年至1958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域内的政治运动频繁,政治格局的变动也同样影响着广播的运作。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马来亚电台运作一分为二。马来亚电台新加坡总台仍由殖民地政府统筹。而后,新加坡在1959年成为独立自治邦,“新加坡广播电台”正式成立,为新加坡政府管理的官方广播机构。

然而,1963年新加坡与马来亚合并后,新加坡广播电台和马来亚电台再度合二为一,称为“马来西亚电台/新加坡广播电视台”;同年2月,新加坡文化部长拉惹勒南(1915-2006)为“新加坡电视台”举行揭幕仪式。

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后新加坡广播电台与新加坡电视台改名为“新加坡广播电视台”,隶属政府文化部管理。

广播新时代

1980年2月1日,新加坡电视广播台开启新纪元,改组成为法定机构“新加坡广播局”,广播正式开始商业化运作。期间唱片业蓬勃发展,许多海内外当红歌星走进录音室宣传唱片,介绍流行歌曲排行榜的《龙虎榜》也于1983年启播。1990年代华语广播电台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FM93.3“醉心频道”、FM100.3“职总心电台”、FM95.8“城市频道”、FM97.2“最爱频道”、FM88.3“动力电台”。“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也在1994年启播,将新加坡的“声音”传播的东南亚各地。同年10月1日,新加坡广播局全面私营化,各广播频道归新加坡国际传媒机构旗下子公司“新加坡广播机构”管理。而后1999年6月,新加坡广播再度重组易名为“新传媒电台”,由“新加坡传媒机构”(新传媒)重点经营广播电台与电视台。

2001年,新加坡报业控股与职总媒体合资组成“报业控股联盟传讯”,职总心电台易名为“UFM100.3”。2013年,报业控股从职总媒体手中收购旗下电台的股份。2018年,报业控股启播另一中文电台“96.3好FM”。

回顾新加坡的无线电广播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有序发展离不开时代因素、社会变革,以及满足听众的需求。新加坡广播电台在21世纪所面临的互联网、播客等新挑战也必定会做出相应调整,继续陪伴听众,提供资讯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