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王沙(1925-1998)、野峰(1932-1995),在1990年代前成长的新加坡观众,大抵会立即想起这对喜剧双宝在歌台、电台,以及电视上逗趣的表演。相比之下,较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位本地喜剧泰斗,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曾进军电影圈,从新加坡跨越到香港,参与了多部电影制作。

本土化华语电影制作

两人当中,最先投身大银幕的是王沙。王沙参演的第一部电影是《幸福之门》(1959)。这部多方言爱情剧情片由徐蕉明(1910-1995)执导,以当时新开设的南洋大学为背景,并由多位本地演员主演。该片在“新加坡自治邦国民效忠周”(1959年12月3日至9日)期间公映,显示了团队对新加坡的反殖民和国族化运动的支持。此后,王沙继续参与这类“本土化华语电影”的制作。他在《马来亚狂恋》(1963)中饰演沙爹小贩,该片全部在新加坡拍摄,同样由本地演员主演,并由新加坡姐妹张莱莱和张蓝娣担任制片。

香港时代

虽然王沙很早就有了参演电影的经验,但唯有到了1970年代中期,王沙和野峰才将演艺重心转向大屏幕。两人正式转战电影界的故事,得从新加坡电视制作人蔡和平的穿针引线说起。1960年代末,蔡和平离开新加坡电视台,前往香港加入无线电视台。抵达香港后,蔡和平花了五个月的时间观察香港人的生活和文化,然后运用这个知识创造了综艺节目《欢乐今宵》。节目开播后大受欢迎,随后蔡和平于1970年代初邀请王沙和野峰到香港担任《欢乐今宵》的特别嘉宾。两人在节目上的表演深受香港观众的喜爱,促使王沙野峰在香港走红,也证明了王沙野峰式的幽默在香港同样是可以取得共鸣的。无线电视台因此把握良机,正式将王沙和野峰签约为旗下艺人。这不仅开启了王沙野峰在香港的影视事业,更为两人敞开了电影之门。

1974年,野峰在香港参演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乌龙贼阿爸》(1975)。该片由香港资深导演罗马执导与出品,并在香港拍摄。虽然该片后来在《阿牛入城记》大卖座之后才公映,但它是野峰的入门之作,让野峰有了初试电影演出的机会。野峰于此签约给罗马开创的电影公司,王沙签约给邵氏(香港)公司,但两人后来仍时常一起出演邵氏的电影,因为罗马公司同意让邵氏“借用”野峰去和王沙一同拍戏。的确,唯有到了两人首次在大银幕上合体,王沙和野峰的电影事业才得到了真正的突破。这对已合作多年的喜剧双宝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同台演出的作品,是由邵氏出品、罗马执导的《阿牛》系列中的第一部——《阿牛入城记》(1974)。片中两人演活了“乡巴佬”与世故大叔的角色,赢得绝佳的票房成绩,肯定了王沙和野峰做为电影演员的潜能与才华。两人随后陆续参演多部香港电影,在华语电影圈里逐渐打响名堂。

《阿牛入城记》,电影故事漫画,1975年。(苏章恺提供)
《阿牛入城记》,电影广告,1975年。(苏章恺提供)

王沙和野峰的演艺事业虽然始于新加坡,其电影事业却要等到迁移香港才得到全面的发展,部分原因是基于当时的影业情况。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新加坡的电影制片厂因市场变化、社会变动、政治变革等复杂因素纷纷关闭,曾经是电影制作中心的新加坡已不复昔日辉煌。在新加坡电影史上,1970年代和1980年代是相对空白的一页,几乎没有任何的长片制作。反之,当时香港是亚洲区域最强大的媒体之都之一。这即是为什么香港是王沙和野峰得以蜕变成为电影演员的发展之地。更重要的是,随着王沙和野峰移居香港、跨足香港影圈,这对喜剧双宝成为了在后电影制片厂时代(post-studio era;即1960年代后),最早在国际舞台上打响名堂的新加坡艺人之一。

王沙和野峰一共参演了约40部电影,大部分在香港拍摄和制作。其中最受欢迎的片子包括:《阿牛》系列(1974-1976)、《老夫子》系列(1976、1978),以及《济公》系列(1977、1978)。两人在香港生活了将近10年,王沙比野峰先返回新加坡(王沙在香港共待了七年时间),因为他较不能适应香港的生活,尤其是香港的亚热带气候。离开香港后,王沙也曾短暂涉足台湾娱乐圈,参演了几部台湾电影制作,包括《人比人气死人》(1980)等。

《老夫子》海报,收录于《南国电影》,1976年10月,页78。(苏章恺收藏,天映娱乐有限公司授权转载)
《济公佛跳墙》海报,收录于《香港影画》,1977年8月,页1。(苏章恺提供)

喜剧性调剂

总括来说,王沙野峰在电影里的演出,达到了“喜剧性调剂”(comic relief)的作用。做为一种叙事技巧,喜剧性调剂是指在沉重的剧情中加入喜剧的元素,以暂时缓解紧张的气氛和情绪。从电影叙事的层面来看,王沙野峰的喜剧表演往往达到这般效果。从更广的层面上来看,他们的表演何尝不也为生活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新加坡和香港的电影观众,暂且缓解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快速变化的社会,所带来的紧张、压抑与负荷。1970年代和1980年代,新加坡和香港两地的政府都推行了相当激进的经济增长政策,使得这两个城市迅速成为当时全球发展最快的其中两个资本主义经济体。伴随着如此迅速且巨大的经济增长,新加坡和香港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以物质的标准衡量),而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也随之成为了新、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沙和野峰在电影中对日常情景和人物的喜剧化处理,让生活中那些熟悉的、实为沉重的事物变得不那么严肃,为观众提供了可以暂且付诸一笑,或者自嘲一番的渠道,从而得以释放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编按:本文整理自作者为《嬉笑怒骂:王沙野峰电影回顾特展》(2024年1月12日至4月7日;亚洲电影资料馆主办、杨明慧策展)书写的展览导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