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华人移民将端午节庆祝活动从家乡带到本地,发展成为新加坡四大华人节日(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随着时代的演变,端午节的习俗已经简化。佩带香囊,门前挂艾叶、菖蒲驱邪避灾的习俗已很少见,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传统则保留下来。

端午节民间传说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中国的战国时代。屈原《楚辞》写道:“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屈原为了救国而遭流放,满腹委屈哀伤,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们纷纷划船打捞尸体,并在江中撒下粽子。划龙舟、吃粽子后来发展成为民俗活动。

例如广东习俗有“二五墟期龙在田,初三初四龙跃渊”的说法。龙舟赛在五月初三和初四进行,比赛结束后,村民把龙身埋在河涌,龙头和龙尾则放在祠堂里。福州和泉州地区也有约600年的赛龙舟习俗,福州甚至有“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的说法,也就是晚上赛龙舟,让白天耕作的农民有机会在夜间参与其盛。1

本地粽子口味多

端午节一家人吃粽子有其文化历史意义。本地的粽子口味多样化,有传统的以竹叶包裹的福建肉粽、广东咸肉粽、绿豆粽、碱水粽等,新加坡人吃碱水粽还会沾上砂糖或有本地风味的咖椰酱2来提味。具有浓厚本土风味的娘惹粽味道香甜,粽子以猪肉、五香粉和冬瓜糖为馅,包上班兰叶蒸熟后,植物的香气融入到粽子里。

传统粽子是三角形,金字塔状的,广东粽子的底部则是四方形的。广东粽子还有用荷叶包裹,长条形的裹蒸粽,不过裹蒸粽与纪念屈原无关。新加坡一些客家人保留“五月节”(即端午节)拜祖先和吃艾粄的习俗。艾粄做法简单,将糯米和艾草一起蒸熟,可同时加些喜欢的配料。从中医学的角度,艾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因此艾粄也象征增强体质,药到病除。

包粽子的妇人,1980年。(Ronni Pinsler收藏,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端午节庆活动

本地华人社团多年以来持续进行端午节庆活动。新加坡各宗乡团体每年组织端午嘉年华、品粽聚会、包粽子比赛、端午故事会等活动,让大家通过不同渠道认识端午节。

1978年,新加坡举办首届龙舟赛。此后,龙舟赛会发展成为本地一年一度的盛事。本地的龙舟一般分为12人或22人一组,成员包括10名桨手、一名舵手和一名教练,或20名桨手、一名舵手和一名鼓手。勿洛蓄水池、滨海湾、新加坡河、东海岸等地都举行过端午节龙舟赛。划龙舟已发展成为各族男女参与的水上运动,勿洛蓄水池、加冷河、裕廊湖、榜鹅蓄水池等地都可看到学生和年轻人的身影,通过划龙舟来锻炼体力、意志力和协作精神。

新加坡河上的龙舟赛,1983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加冷河上的划龙舟训练,摄于2023年。(李国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