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在新加坡
中国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民初(1911年)后社会动荡,沿海居民(福建、广东、海南),包括一部分粤剧伶人,纷纷避祸到美国、澳洲、东南亚(新、马、泰、越)等地,逐渐在海外开枝散叶。
据《星洲日报》报道,粤剧伶人于1857年在新加坡组织了梨园堂作为行会,并于1890年更名为八和会馆,故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当时吉隆坡八和会馆属下的新丽声、艳阳天、嘉乐、升平、大罗天、新青年等粤剧团常南下新加坡演出,相当风行。1
早期粤剧团与艺人
粤剧活动在二战前非常蓬勃,广东人聚集的牛车水有多所戏院常演粤剧,如:普长春戏院(在余东璇街,今已不存)、庆维新戏院(在余东璇街,今已不存)、天演大舞台(即大华戏院,在余东璇街)、梨春园戏院(在史密斯街,俗称戏院街)。其中,由著名粤剧演员靓元亨(1892-1964)2组织的永寿年班长期在梨春园戏院演出,首席武生是声架悦(生卒年不详)3。普长春班长期在普长春戏院驻演,首席武生是声架南(生卒年不详)4。
除了职业戏班,尚有不少业余粤剧团体,促成20世纪早期粤剧蓬勃发展的荣景。成立于1918年的海天游艺会5是本地最早的粤剧团体,随后昙花镜影慈善剧社(1926)、幽谷音乐社(1937)和国声音乐社(1936)也陆续成立。这些团体在战时也积极投入抗日义演活动。6
上世纪50到70年代,本地粤剧戏班有天鹰、金龙、碧云天、光辉等。省港名伶到来演出的有桂名扬(1909-1958)、白玉堂(1900-1994)、薛觉先(1904-1956)、新马师曾(1916-1997)、谭倩红、罗剑郎(1921-2003)等。本地艺人有麦少辉(1921-1996)、花韵兰7、廖醒华(1914-1999)、翡翠玉(约1917-1992)8、郭非愚(1903-1984)等。此外亦有新马、大龙凤、雏风鸣、大群英、林家声等香港粤剧团到来演出。其演员包括出生于新加坡的梁醒波(1907-1981)9,他来自粤剧世家,父亲是声架悦,姐姐是红伶花旗金(生卒年不详)。10
19世纪至20世纪初活跃的著名粤剧演员还有靓白菓、袁士骧等。11
演出地点
早期,粤剧主要在上述戏院上演。1920年代起,随着大世界、新世界、繁华世界(前身为快乐世界)等游乐场的出现,粤剧转而在这些地点频繁演出。同时,粤剧的蓬勃也连带促成酒楼和茶楼的兴旺生意,当时,到茶楼、酒楼听粤曲蔚然成风。天一景酒楼、南天楼、大东酒家、高升茶楼等都有粤剧歌伶驻唱。12
自1969年牛车水人民剧场建成后,粤剧大多在此演出,神功戏则是临时搭建戏台,形式更为流动。13今日粤剧已在各大剧院演出,如: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佳伟剧院等。
代表性剧团
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个粤剧团为敦煌剧坊,由黄仕英(1940-2023)、胡桂馨、卢眉桦等创办。自1981年成立以来,该剧团致力于推广华族地方戏曲、舞蹈、音乐,尤以粤剧曲艺为主。其在国内外演出超过2000场次,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包括欧美、澳洲、巴西、日本、埃及、土耳其、中国等。
1995年,该剧坊成为首个非营利专业粤剧团体,并于1997年荣获政府颁赐“新加坡卓越奖”。其于1998年在牛车水驻地开办首家地方戏曲茶馆。14
敦煌剧坊的代表作包括《帝女花》(1985)、《辞郎洲》(1984)、《凄凉辽宫月》(1988)、《秦始皇》(1995)、《武则天》(2001)、《清宫遗恨》(中英版)(1987/2002)等。此外,黄仕英编写了不少作品如《秋瑾》(2007)、《青蛇传》(2016)、《女巡案谢瑤环》(2017)、《冲冠一怒为红颜》(2024)等。
上述敦煌剧坊代表性演出剧目中:《凄凉辽宫月》(改编自同名越剧,由佛山粤剧团集体创作)由胡桂馨和卢眉桦担任主演。该剧曾在埃及(1989)、德国(1993)、中国(1993)、罗马尼亚(1994)、巴西(2000)等国演出。
此外,作为新加坡的独创,敦煌剧坊于2002年推出了英语版的《清宫遗恨》。其目的是为了更吸引年轻观众群,并将粤剧艺术推广到海外。该剧曾在美国、中国、爱尔兰、乌克兰等国演出。2010年在乌克兰国际艺术节演出时,荣获“成功创新传统戏曲,与时并进”国际奖。15
此外,另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粤剧团体,为成立于1999年的新明星粤剧中心。其创办宗旨为“开创新加坡粤剧有朝气又美好的明天”,以弘扬华夏戏曲文化。在原中国广东粤剧院文武生凌东明的执教下,该中心已举办过近200场不同类型的师生演出、长剧、专场与活动。
新明星粤剧中心演出后合影,2018年。苏春梅(左起)、麦玉清、凌东明、陈韵红,以及蒋文端。(新明星粤剧中心提供)
该中心的演出剧目有《范蠡献西施》(2014)、《宿世情仇》(2014)、《东方明珠汇狮城》(2018)、《承前启后,B腔永存》(2017)、《凌东明深情会知音》(2012)等。特邀演出粤剧名家有:丁凡、麦嘉、陈韵红、欧凯明、麦玉清、黎俊声等。学院亦曾到香港、澳门、上海、广州、湛江及马来西亚演出。16
粤剧艺术家
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粤剧艺术家有胡桂馨,她曾获1974年总统颁赐公共服务星章(BBM)。1981年文化部颁赐文化奖,1998年受封太平绅士。作为敦煌剧坊创办人兼艺术总监,她也是新加坡八和会馆永久名誉会长兼艺术顾问。
敦煌剧坊创办人黄仕英身兼剧坊的撰曲填词及编剧。其作品有《新白蛇传》《洛神》《新加坡颂》《敦煌颂》《秋瑾》《青蛇传》《冲冠一怒为红颜》《桃花扇》等。英语版的《清宫遗恨》及《牡丹亭惊梦》都出自他手。
本地其他粤剧艺术家还有卢眉桦(敦煌剧坊创办人之一)、17朱敬芬与朱少芬(两姐妹曾于2008年创立新艺剧坊)、18胡慧芳(女文武生)19等。
除了敦煌剧坊,活跃在新加坡的本土粤剧团体还包括历史悠久的八和会馆和冈州会馆乐剧部。此外还有新加坡华族戏曲研究会、新艺剧坊、国声音乐社等。由海外专业演员移民到新加坡后成立的粤剧团体除凌东明的新明星粤剧中心外,还有楚云玉(香港)的林锦屏粤剧艺术研究社等。
目前活跃于本地粤剧舞台上的土生土长资深演员还有:刘满钻、朱振邦、司徒海嫦、龚耀祥、欧阳炳文、陈福鸿等。
经过百十年的洗礼,由无数艺人惮精竭虑地传承,致使粤剧能在新加坡艺术园地中顽强成长,并成为新加坡最受欢迎和富有生命力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1 | 王文全、梁威,《广州文史资料:粤剧春秋》,页8。 |
2 | 本名李雁秋。 |
3 | 本名梁悅。 |
4 | 本名谭杰南。 |
5 | 前身为1913年的耆英善社,后更名海天俱乐部。 |
6 | 易琰,《梨园世纪:新加坡华族戏曲之路》,页18-19。 |
7 | 本名张丽华。 |
8 | 本名毕翠玉。 |
9 | 本名梁侍海。 |
10 | 许永顺,《新加坡粤剧历史篇》,页5-12。 |
11 | 吴凤平、钟岭崇,《梁醒波传:亦慈亦侠亦诙谐》,页20-26。 |
12 | 易琰,《梨园世纪:新加坡华族戏曲之路》,页12-16。 |
13 | 卢国基口述访谈,2023年6月。访员:朱振邦。 |
14 | 《胡桂馨艺海杨帆庆金禧演出特刊》。 |
15 | 区如柏、黄雯英编,《红氍毹上之不倒翁:胡桂馨》,页61-73,91-92,156-160。 |
16 | 新明星粤剧中心提供资料。 |
17 | 卢眉桦提供资料。 |
18 | 新艺剧坊提供资料。 |
19 | 刘家明,《粉墨芳踪:胡慧芳回忆录》。 |
《胡桂馨艺海杨帆庆金禧演出特刊》,2004。演出特刊,内部资料。 | |
王文全、梁威,《广州文史资料:粤剧春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 |
区如柏、黄雯英编,《红氍毹上之不倒翁:胡桂馨》。新加坡:敦煌剧坊、新加坡青年书局,2013。 | |
卢玮銮、张敏慧,《武生王靓次伯千斤力万缕情》。香港:三联书店,2006。 | |
刘家明,《粉墨芳踪:胡慧芳回忆录》。新加坡:国声音乐社,2023。 | |
许永顺,《新加坡粤剧历史篇》。新加坡:许永顺工作厅,2006。 | |
阮兆辉,《弟子不为为子弟》。香港:天地图书,2016。 | |
吴凤平、钟岭崇,《梁醒波传:亦慈亦侠亦诙谐》。香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 | |
易琰,《梨园世纪:新加坡华族地方戏曲之路》。新加坡:新加坡戏曲学院,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