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琼剧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戏剧之一,广泛流行于海南省及东南亚等国家。清乾隆五年(1740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海口先后建起福建、高州、潮州、五邑会馆,搭戏台聘请家乡戏来海口演出,对琼剧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咸丰年间(1851-1861)至光绪年间(1875-1908)是琼剧较繁盛和变化较大时期,外地艺人流落海南岛开班教课和插班演戏,其表演手段和声腔逐渐为琼剧所吸收,使琼剧从曲牌体逐步蜕变为板腔体。1
新加坡的海南戏班不同于其他地方戏班,其开始时主要由业余琼剧社组成。根据记载,新加坡在1920年代之前,便已经有琼剧的演出活动,而琼剧就是在1920年代,在新加坡迎来其黄金时期。2当时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发生内乱,许多琼剧著名演员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来,把琼剧种子撒播在南洋一带,使琼剧在南洋开花结果,呈一时之盛。主要的团体有:琼汉年剧团、国民乐剧团、琼南剧团、色秀年剧团和十四公司剧团等。3
1930年代末期,南星琼剧团为支援抗日进行筹款演出,剧目都与抗战有关,如《还我河山》(约1938)、《卢州两妇人》(约1938)和《鸭绿江上》(约1938)等,后被英国殖民政府下令解散,随后新琼崖剧团应时而生。41940年代日治时期,琼剧艺人分别被安排在新世界与大世界演出,所演的都是传统剧目,如:《张文秀》(1942-1945)、《秦香莲》(1942-1945)、《梁山伯与祝英台》(1942-1945)与《狗咬金钗》(1942-1945)等。5从1950年代开始,本地琼剧在林熙畴、吴雪梅、宋寒蝉、赛琼花和黄奇声等艺人的努力下,又开始活跃起来。
本地琼剧表演团体
1950年代末期,明天琼剧团、琼联友剧团与琼南剧团相继成立。步入1960年代,琼联华兄弟剧团、琼联声剧团、艺光剧团以及二南剧团先后成立,可算是本地琼剧继1920年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6到了1970年代,虽然上述七个琼剧团仍然存在,但除琼南与琼联声两个剧社比较活跃外,其他剧团的表演较少。自1980年代至21世纪初,琼联声剧社、新兴港琼南剧社(原名琼南剧团)与新加坡海南协会(原名新加坡琼州青年会)这三个团体支撑着本地琼剧的发展。
到2023年前后,本地琼剧团有:琼联声剧社、海南协会、新加坡琼剧团和华戏荟。其中较活跃的是成立于1956年的海南协会。其成立以来在推动琼剧演出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通过设立琼剧训练班、聘请本地知名琼剧艺人和老师指导,以及从海南聘请名师南来授艺,来帮助提升团员的表演艺术水平。协会演出剧目有《红叶题诗》(1977)、《秦香莲之铡美记》(1981)、《梁祝》(2002)、《原野》(2006)和《赵氏孤儿》(2011)等。
成立于2010年的新加坡琼剧团,是由一群热爱海南文化,尤其是琼剧表演艺术的海南籍同好发动成立的团体。其成立以来积极主办琼剧演出,聘请海内外名师指导,先后公演了《珍珠记》(2010)、《王桂香告状》(2010)、《三拜花堂》(2010)、《花·宴》(2017)和《忆·红楼梦》(2019)等。
本地代表性琼剧艺术家
在1950年代,本地名旦吴雪梅的出现结束了琼剧由男角反串花旦的历史,成为本地琼剧演出史上的转折点。吴雪梅1932年出生于新加坡,四岁随父母亲回返海南文昌。1951年返新后,于隔年首度登台为培达学校筹募建校基金,之后先后加入新南丰琼剧团、新国风琼剧团和琼联声等剧团演出,至1993年宣布退出琼剧舞台。7
琼联声剧社社长符青云,原名符敦理,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六岁随家人移居新加坡。1963年底,符青云受邀参与艺光剧团的筹备,自此开始驰骋本地舞台半个世纪,见证了战后新加坡琼剧的兴衰变迁,是迄今为止仍活跃于琼剧舞台的唯一“老将”。8
国际交流
在国际交流方面,新加坡琼剧积极与海外琼剧团进行交流演出,自1982年开始,中国琼剧团南来新加坡公演后,对本地琼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本地琼剧团聘请海南琼剧名师、名导莅新指导,之后琼联声剧社、新兴港琼南剧社和新加坡琼剧团先后组团到中国海南省、北京、南京、美国南加州和马来西亚等地公演,获得海外观众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一遇的冠病疫情并没有压垮本地琼剧的生存发展。2023年11月26日,由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主办的“第八届狮城戏曲荟萃”,邀请中国海南省琼剧院莅新,携手新加坡琼剧团和华戏荟在戏剧中心剧场同台呈献大型新编神话琼剧《白蛇传》,由蔡碧霞担任总导演、陈保良剧本整理、张发长作曲/配器,可说是疫情后摁下重启键,促进新中两国文化交流,打造本地琼剧品牌,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本地琼剧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但随着新加坡持续引进人才,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本地琼剧的未来发展仍可期待。
1 | 曲牌体的基本单位。曲牌每一句的字数、音韵、平仄是确定的,但是富于变化,表现为长短句结构。板腔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对偶句,要求上下句作字数或者音节个数对偶就行、对于平仄也有一些不太严格的规范,不同剧种的板腔又不一样。 |
2 | 王振春,《梨园话当年》,页116。 |
3 | 王振春,《梨园话当年》,页116。 |
4 | 王振春,《梨园话当年》,页117。 |
5 | 王振春,《梨园话当年》,页118。 |
6 | 王振春,《梨园话当年》,页118-119。 |
7 | 易琰,《梨园世纪》,页518。 |
8 | 易琰,《梨园世纪》,页519。 |
王振春,《梨园话当年》。新加坡:玲子大众传播(新)私人有限公司,2000。 | |
许永顺,《新加坡琼剧,1965-2007》。新加坡:许永顺工作厅,2008。 | |
易琰,《梨园世纪:新加坡华族地方戏曲之路》。新加坡:新加坡戏曲学院,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