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京剧刚来到新加坡的时候,那时人们还称其为“福州班”,这可能与新加坡早期戏院“庆升平”落成不久请来的福州戏班(约1910年)有关。《中国京剧史》对此有这样的描述:“福州的京戏本来与纯粹的京戏无大差别,但那时的新加坡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京戏,所以一律称之为‘福州戏’,直到战后不久,才改称‘京戏’”。1

京剧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新加坡的?《京剧在新加坡》的作者王芳认为,1893年12月27日至1894年1月6日,中国福建福州的“福祥升京班”应该是第一批在新加坡亮相的京剧演员。2

本地早期的京剧演出

另有明确记录的京剧在新加坡的早期演出为1910年:“庆升平戏院的新祥和福州戏班班主陈新官,从厦门加聘80多名京剧演员与原班底搭配,有时同台演出,有时则白天演京剧,晚上演福州戏。”3

1922年,由新加坡庆升平新舞台班主雷文光(1867-1926),从中国邀请刘长松(1899-1987)、明月珠等人,领衔组班赴新演出。4这批早期南来星岛登台的演员还包括老生小桂芬,花旦十三旦(侯俊山,1854-1935),武旦周月英,坤伶小生梅风春和王麒麟,坤伶武生郭风仙,花脸富正奎及坤伶十四红等。5

1932年,大世界游艺场建了一座京剧舞台,包括原来唱梆子戏的一批演员如金海棠等相继到新,改唱京剧,进入大世界组班演出。6京剧的演出地点大多在正式的戏楼,较少参与露天的“街戏”,大世界因此是个例外。

1941年10月5日,漳州十属会馆平剧组为太平洋战争援助英军,在天福宫义演平剧《逍遥津》《黄鹤楼》《莲花庵》。本地著名艺人侯深湖(1920-2021)在《黄鹤楼》中饰演张飞。7.

1946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漳州总会(战前称为漳州十属会馆)平剧组在天福宫戏台举行公演,剧目包括全本《群英会》《珠帘寨》《空城计》《独木关》等戏码。8

1947年,新加坡著名武生刘长松与刘松鹤父子,联合一些武戏演员加入小广寒剧社,在大世界登台演出《金钱豹》《白水滩》《尽到阵》《一箭仇》等武戏,轰动一时。9

本地京剧演出团体

新加坡早期的京剧表演团体有华南平剧社、漳州总会平剧部、南芦俱乐部平剧组、厦门公会平剧组、华北同乡会平剧组、漳州十属会馆平剧组、小广寒剧社之类的小型京剧组织等,10皆都曾经非常活跃。前述侯深湖早年在《芦花荡》中饰演张飞,就是在漳州总会主办的义演活动上登台的。

成立于1940年的平社,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京剧社团。“平剧”一词取自于中华民国时代北平市的“平”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北平改为北京,所以现在中国都称其为“京剧”。新加坡平社诞生的时代刚好是“北平”时代,所以称为“平社”。11平社发起人为林庆年(1893-1968)、卓经端(1913-1966)、李泽仑(1900年代-1979)、林谋盛(1909-1944)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时任社长林庆年撤往中国重庆,社员星散,平社曾一度宣告解散121945年平社复兴至今,活跃非常,曾经演出过很多像《苏武牧羊》的大型剧目。

1937年,平社在天演大舞台皇宫戏院(今大华戏院)发起两次大规模义演。时任社长林庆年粉墨登场、带头义捐。13根据王芳考证,平社正式办理注册是1941年。14平社代表剧目为《汉苏武》,主演为严忠胜(饰演汉苏武)与许红(饰演胡阿云)。

 

平社演出《汉苏武》,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三楼戏剧中心,2012年。(平社提供)

2023年初,新加坡平社新一届领导班子接任后,平社上下硬件软件焕然一新。老中青幼整装待发,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在推广传承华族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天韵京剧社成立于1992年。发起人为侯深湖、戴镜湖、蔡国霖(1928-2013)、毛威、林德斌、罗德民、林美莲、侯勤、韩萱元等。侯深湖担任天韵京剧社首任社长达13年。152005年起,毕业于德明政府中学的罗德民接任社长至今。1994年,天韵京剧社便进入德明政府中学教授京剧,同时也为天韵京剧社输入新的血液。由此使天韵京剧社成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剧社,并演出过《宰相刘罗锅·咏梅》《徐九经升官记》《王熙凤》等大型剧目。

天韵京剧社的代表剧目为《宰相刘罗锅·咏梅》。本剧目由北京京剧院原创,天韵京剧社曾三次上演(2009、2010、2019)该剧。观众反映此类老少咸宜,轻松风趣的轻喜剧,当应作为保留剧目。

 

天韵京剧社演出《宰相刘罗锅·咏梅》,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三楼戏剧中心,2019年。(天韵京剧社提供)

目前,一批高学历又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中青年演员已成长为天韵的未来接班人。随着团队的年轻化,剧目题材的多元化,天韵京剧社趋向并吸引着更年轻的观众群体和不同族群前来观赏京剧,有利本土京剧的推广和发展。

“乐龄京剧团”成立于1983年。创始人是吴书玉与黄厚坚。16吴书玉12岁踏入华南平剧社,后加入平社。该团1993年转型为“新加坡艺术之家”。17

本地京剧代表性人物

华南平剧社与平社合并时期的部分老艺人为:苏子谦、刘福山(约1902-1974)、刘长松、赵美玲(约1914-2016)、王云霞、潘月红(1914-2016)、吴春甫、林来喜、曹艳琴、钱杰初(琴师)等。

提起侯深湖,大多新加坡文化人都有很深的了解。侯深湖早期做过媒体报人、担当过篮球队国手,他因年轻时喜欢京戏,便师从张鹤楼(生年不详-1960年代)、刘长松等学习戏曲武功工架,并于18岁首次登台表演京戏《南阳关》。晚年他与戴镜湖等平社同好离开平社,另创立“天韵京剧社”。

新加坡文化奖得主潘月红,本名赵兰珍。14岁前生活在上海,因儿时反感读书识字,喜欢唱京剧。一个机会她便随“彩凤社”坐船来到星岛(新加坡)演出,在南天酒楼清唱并一炮而红。18早期的南天酒楼(今裕华国货),顶楼茶座专门给富人表演京戏清唱,听众只付茶钱即可欣赏整个晚上。潘月红加入平社后也粉墨登场,后期天韵京剧社成立,她便活跃于两个社团之中。

(左起)卞会宾、黄萍、侯深湖、潘月红,新加坡华族戏曲博物馆,2011年。(卞会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