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是《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两报人力和物力资源结合下的主要产物,于1983年3月16日创刊。《联合晚报》也同时出版。因为《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历史悠久,各自拥有忠实的读者,因此合并时,《联合早报》的报头,主打的是南洋与星洲,联合早报四字不突出。

因此,梳理《早报》的历史,必须追溯到其前身——《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南洋》《星洲》都是创刊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加坡,前者是在1923年9月6日,后者创刊于1929年1月15日。《早报》在2023年庆祝百年报庆,是把创刊的历史追溯到当年的《南洋商报》。

创办《南洋》《星洲》两报的都是商界闻人,《南洋》是陈嘉庚(1874-1961)创办,《星洲》则是胡文虎(1882-1954)创办。除了宣传自家的商业活动之外,他们也秉持传统华人办报的思想: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发挥教化作用和弘扬华族文化。

有如一般战前的东南亚华文报章,《南洋》《星洲》关注所在地的政治和经济动态之外,也很关心中国的政治发展。但是,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随着国家意识逐渐成形,本地报刊立场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而不再以中国为本位,而是更多的聚焦本地新闻,反映民生民情。除了报道本地华社的动态和反映华社声音之外,两报的内容也充分反映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的特色。

随着1965年新马分家,两家华文报也开始新马两地独立运作,两地的报纸虽然还是保持使用原来的名字,但内容和重点已大不相同。马来西亚的《南洋》《星洲》至今继续发行,由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出版。

1970年代,新加坡的《南洋》《星洲》蓬勃发展,并有不少新的尝试,包括开始采用简体字,版面开始采用横排的排法等。这些改变,后来都在合并后的《联合早报》继续采用,一直到今天。

两家报社也在1977年先后挂牌,成为上市公司。《南洋》先是在9月24日公开售股,10月31日挂牌交易,而《星洲》紧接着也在10月21日公开售股11月19日挂牌交易。

《南洋》《星洲》合并成《联合早报》,先是在1982年4月20日,新加坡总理公署发表文告,宣布《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将合并为一家控股公司。同年9月,两家报社正式完成合并,组成的控股公司,并定名为“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

南洋商报》及《星洲日报》合并后,《联合早报》及《联合晚报》也跟着诞生。(新报业媒体授权转载)
《联合早报》创刊号,1983年3月16日。(新报业媒体授权转载)
《联合晚报》创刊号,1983年3月16日。(新报业媒体授权转载)

合并后的《联合早报》

合并后,《早报》和《晚报》在《南洋》亚历山大路的原社址办公,先前任职《南洋》和《星洲》的同事同在一处,工作环境不够理想。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于是决定在仁定巷兴建一座包括办公室、印刷厂房的大厦,全体报人在1985年迁入仁定巷报业中心。

此时,新加坡报业早已出现新貌,三个报业集团: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海峡时报(1975)有限公司和时报出版有限公司,于1984年8月合并成为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

当时,三家公司的董事主席发表联合文告,说明合并的主要原因:

  • 避免彼此间的庞大常年开支和额外资本开支;
  • 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出版机构,集中财力和人力资源;
  • 为不同语文的报章建立共同的理想,继续提高报纸的内容水平。

进入1980年代,以英文为第一语文的新加坡人越来越多,当时人们看日报的第一选择是英文报。《早报》与英文报竞争通晓两种语文的读者所采取的策略,是在尽可能提供全面报道的同时,尽量发挥本身的长处,包括加强本地社会和华社新闻的报道,以及加强中港台新闻和财经新闻的报道;通过各言论版充分反映民生民情及华社的声音,通过多姿多彩的副刊增添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新闻的文字力求通俗却不流于庸俗,兼顾各种语文程度和各年龄层的读者。

推广新加坡华族文化

除了负起作为一个重要新闻媒介的任务外,《早报》也和集团其他华文报一起,共同继承华文报的传统,在支持多元文化政策的同时,推广华族文化。例如在1986年,《早报》和《晚报》首次主办华文书展,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华文书展。这个活动后来变成常年活动,经历30多年的时代变迁,于2023年转型为城市阅读节。1987年,《早报》也与《晚报》主办农历新年活动“春到河畔迎新春”,获得华社各界人士支持。这个活动自1992年开始,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报业控股、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旅游局及人民协会等联办,至今仍是常年盛事,每年吸引上百万名访客人次。

为了扩大新闻和特稿的来源,提高新闻及言论的权威性和副刊的可读性,《早报》这些年来除了不断在本地物色作者外,更积极同本区域的多家报章或新闻机构建立合作或业务关系,互相交换新闻和特稿。从新加坡的视角出发,观察世界各地的局势,是《早报》报道国际新闻的理念。自1987年,《早报》开始外派记者常驻海外,目前在中国、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地都有特派员。

1990年3月,报业控股集团改组,《早报》《晚报》与《新明日报》一起归入华文报集团(今华文媒体集团)。虽属同一集团,但除了遵循集团订下共同编务方针和大原则外,各报编辑部还是保持独立操作。它们自行决定本身的编辑内容和特色,以及处理新闻、言论和副刊的方式等。为了提高对读者的服务水平,各华文报之间一直也保持新闻专业上的良性竞争。

全面电脑化

1991年,《早报》成为全球第一家全面电脑化的华文报,从记者写稿打字到编辑排版打标题,全部电脑化。1993年,《早报》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中国公开发行的外国华文报。1995年,《早报》推出网站,是全球最早“上线”的华文报章。这是《早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让《早报》能在全球各地争取广大的数码读者群。

进入千禧年,报业控股成立子公司“报业传讯”进军电视广播业,与新传媒展开竞争。随着报业传讯属下华语频道优频道于隔年启播,《早报》等华文报和学生报的从业员也都参与电视新闻制作。两家电视台的竞争局面维持近四年,报业控股和新传媒最终于2004年9月合并电视业务,结束恶性竞争,优频道由新传媒接管。

线上与线下交流互动

本地华文报虽告别平面与电视媒体的双栖作业,但此时的互联网已经开始进入Web 2.0的时代,传统纸媒也须顺应时势,朝向全方位的新媒体发展,以在瞬息万变的数码时代立足。2011年底,《早报》推出互联网应用程序;2013年11月,为了做更好的市场区分和照顾不同地区读者的需求,早报网做出了重大改革,推出了面向新加坡读者的zaobao.sg,而zaobao.com则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以中国读者为主。2015年,《早报》首次尝试制作直播节目,在全国大选开票之夜,连同华文媒体集团各大华文报与网站制作直播节目,即时报道开票成绩,分析选情。2016年9月8日,zaobao.sg推出进阶版,除了成为集合《早报》《晚报》《新明》三报新闻内容的一站式网站,也同时推出一系列视频与动画等丰富多元且互动性更强的多媒体内容。

发展线上平台的当儿,《早报》也与读者进行线下交流互动,并且推广文化。2011年,《早报》开始举行“字述一年”年度汉字投选活动和“早报送暖”公益活动。2014年,《早报》《晚报》开始举办“陪你看报纸”社区服务活动,报馆新闻工作者和公众义工走入邻里,每周定期同年长者讨论一周大小事。

2017年,《早报》与《晚报》的采访资源整合为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意味着新闻团队得同时供稿给两份报章,以及一个数码平台zaobao.sg,但这个新闻中心的作业方式,随着《晚报》于2021年12月停刊而停止,原有的新闻工作者重新归属《早报》团队,一同为纸媒和数码平台服务。

2021年12月1日,新加坡报业控股将媒体业务剥离,把它转入名为新报业媒体信托的担保有限公司,由退休部长许文远担任公司主席,本地报业史迈入新纪元。

新报业媒体信托在获得政府的拨款后,一些公众担心,新闻从业员的公正、专业,及新闻室的独立性会受影响。对此,新报业媒体信托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在《早报》向读者承诺:《早报》仍将继续坚守新闻专业的原则和理想,专注于制作优质新闻,更突出地发挥作为公共产品的优势。

2023年,《联合早报》以“百年如新”为主题庆祝百年报庆,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早报》发展至今,早已不再只是一份报纸,而是一个全面融合了纸媒和数码平台的全媒体。

历任总编辑
1983年:莫理光、黎德源 1995年:林任君
1986年:黎德源 2011年至今:吴新迪
1993年:林任君(代总编辑)

 

编按:本文的写作,得到《联合早报》的协助。